趙風對此,也沒太在意,然後看向蘇由:“說說幽州的情況。”
蘇由對趙風一拱手:“喏!”
然後開始詳細說起了幽州的情況。
大致意思是。
劉虞的舊部,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已經於半個月前,就對公孫瓚各地發起了進攻。
當然,大部分的戰事,都是為了搶奪糧食。
因為幽州處於大漢最北方,氣溫不高,所以春糧的收割,比冀州那邊,要晚半個月的樣子。
那麼各地徵繳糧食賦稅、然後運送到薊縣,也要相應的晚一些時間。
所以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抓住這個機會,在各地劫掠公孫瓚的糧食。
這讓公孫瓚損失慘重。
但因為有烏桓司馬閻柔,在率領烏桓大軍、鮮卑大軍,準備進攻公孫瓚。
所以公孫瓚,也不敢分兵去圍剿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
怕到時候士兵太過分散,烏桓司馬閻柔帶著烏桓大軍、鮮卑大軍,突然趕到。
到時候公孫瓚的大軍,就只會被逐個擊破。
所以公孫瓚對於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的劫掠,一時也沒什麼好辦法。
就只能放任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繼續劫掠了。
當然,其實主要還是,公孫瓚不知道閻柔,會帶多少烏桓大軍、鮮卑大軍,趕來參戰。
如果知道具體數量的吧,公孫瓚也不會這麼被動。
但烏桓、鮮卑,畢竟是外族,所以很多具體情況,根本無從得知,就連推算,也沒有相應的對算辦法。
如果是冀州的話,公孫瓚還能根據冀州的大概賦稅情況,來推測能養活多少兵馬,然後冀州各地,哪些地方需要派兵鎮守。
最後就能推測出,冀州大概會出多少兵馬。
烏桓、鮮卑兩族,如果是農耕文明,公孫瓚或許也能推測一、二。
但烏桓、鮮卑兩族,都是遊牧民族,與大漢的農耕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所以根本沒辦法去推測。
趙風聽後,點了點頭:“那麼閻柔帶領的烏桓大軍、鮮卑大軍,到底何時能抵達幽州?”
蘇由尷尬道:“這事連公孫瓚都不清楚,末將又如何會清楚。”
“只能等主公親自去詢問劉和了!”
趙風沉吟了一下:“既然如此,那大軍就在北平修整好了。”
“劉和那邊,什麼時候完全準備好,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率兵進入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