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伐清1646> 第135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5章 (1 / 3)

平身以後,張承端詳起這個一手喪師十餘萬、一手失湖廣三千里、一手挑起忠貞營內訌、一手斷送大好局面的南明第一無能之臣、南明第一敗類之中的敗類之臣:大紅的官袍上繡著青山白鶴,十根書生的白哲長指端是修剪得乾乾淨淨的修長指甲,飽經風霜的文士長臉下飄著花白長鬚,佈滿魚尾紋的眼眶中晃動著一雙憂鬱的、似乎張承欠了他五百萬的眼睛。

“張承你做得很好,除了晉升贛南副總兵之外,本撫另有賞銀十兩。”

“謝撫臺大人。”

“下次見到李成棟和金聲恆,請務必叫他放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迷途知返,莫大善焉。你需要以忠義,他既有羞慚反正之心,你見到他的時候務必要恭敬,將來他必然是國公,比你身份高,另外也不要傷了別人的棄暗投明之心。”

“是,卑職一定轉達。”

“本撫和嶺南三位相公都對那李成棟和金聲恆有好感,若是他們能夠棄暗投明,也不是不可以的,畢竟他們原先都是我大明的子民,先帝也曾經說過,這大明的土地上都是他的子民,都是這樣做也還是不錯的。”

說得這麼好聽,無非就是想要透過控制李成棟和金聲恆這兩個狗東西來增強自己的實力,然後對忠貞營翻臉不認人——畢竟他可是有著優良傳統的,無非就是他們心裡面的天然存在的階級——先帝都是他們給弄死的,此仇不共戴天!

不過他心裡面究竟想的是什麼,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但是張承不可能對這種事情進行一些評論,他手下計程車兵經過了贛州戰役之後就有一些捉襟見肘了,雖然在安南那邊的情況還可以,能夠有一些糧食送過來,自己這邊也暫時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商業也越來越大,已經把一些投降過去計程車紳家裡面的錢財弄了過來——就當作他們變節的利息吧,那些東西只是暫時放在他們那裡,遲早自己要一個一個給他們算賬。

想到這裡,張承心裡面的鬱悶已經解決了一些,連忙拱了拱手對何騰蛟說道:“是,撫臺大人教誨,卑職牢記在心。”

“你為能取信於建奴犧牲幾個細作,也不必太過自責。他們都是些商賈小人,並非文臣軍身,未受斯文教化,也沒有什麼忠義之心。本撫斷定他們不過是貪圖朝廷封賞罷了,現在總算是物有所值了。”

“大人明察秋毫,卑職佩服之至。”

“這件事情我就裝作不知道,你的建奴關防印信更不可輕易示人。”

“是,大人高見。”

在何騰蛟著來,通訊渠道從不安全的細作鏈條,變成了建奴的關防掩護,這是一個不錯的買賣,只不過想到那商人臨死前的眼神,他覺得心裡面很愧疚,尤其是知道了杜林的情況——據說他已經把自己鎖在家裡面幾天了,每天的飯菜也沒有吃多少。

張承本來準備了一套說辭,打算用來解釋為什麼要擅自行事,不經請示就拿細作換關防。但是沒有想到王化貞問也沒有問一句,更不要說報備了。

張承認為,軍隊就應該嚴格服從命令,賞罰應該根據是不是嚴格執行命令來作出,而不是具體後果來決定的。所以他對這個何騰蛟又多了一層鄙視和厭惡——此人我必殺之。

而實際上中國的明、清兩朝,下達的很多軍令都是非常模糊的,只給一個大略的目標,比如到某地剿匪,或比如督師某個地區。

具體手段上峰不管,只是根據後果來判斷你的功績。

這種做法往往被抨擊為:中國缺乏西方的那種數字化管理傳統,前世的張承作為一個網民也相信這種說法。

可是來到這個世界,張承沒有想到,幅員遼闊的中國,在沒有電話、無線電的情況下,事事請示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國的傳統習慣就是給一個模糊的指示,讓下級自己去發揮主動性。只要能把任務完成好,手段可以有相當大的自由。

落後的技術手段,加上中國領土面積,使得明朝的指揮傳統和西歐小國的指揮傳統大不相同。

宋朝企圖實行精確管理,但是效果非常差。宋的崩潰讓明人心生警惕,所以明朝的軍令就變得模糊化。把臨陣決斷的權利下放給熟悉情況的一線官員,從而大大提高了指揮效率何反應速度。

不過張承沒有想到這一點,他認為何騰蛟不懂軍事紀律的重要性,在心裡對此又是好一番嘲笑。

隨後不到一個月裡,張承又去了贛州兩次,李成棟和金聲恆讓張承暫時不必再來了,他們兩個人正在商量具體的對策,沒有必要讓何騰蛟知道,並讓張承回去告訴三位相公:他們兩個人已經假裝同意為建奴進攻贛州時候開啟城門,建奴非常高興,而且對張承已經是深信不疑了,還非常貼心地給了張承幾個三眼野雞尾,表示對張承的器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