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屬於廣義大食人範疇的各部落貴族重甲士和甲騎,他們戴著有護鼻的鐵盔或者裹著有豐富大食元素的纏頭,手中拿著數丈長的尖矛,有些人還拿著用來防禦箭矢的圓盾。
身上則穿大量圓盤甲、鏡甲以及少量穿著東羅馬式扎甲,這是哈姆達尼家族的核心武力,由王室成員和大量封臣及其子嗣組成。
人數最多的,則是身穿鎖子甲和皮甲,身側掛著箭矢,手裡拿著長槍、大斧、短錘的高加索古拉姆。
哈姆達尼王朝的地盤在敘利亞,徵召不了多少突厥語族的古拉姆。
因此敘利亞和伊拉克西北靠近高加速山區的蠻族,就成了哈姆達尼王朝優秀古拉姆的來源。
比如庫爾德人和後世卡祿山的車臣大鬍子,就是這種蠻族。
至於輕騎兵,大多數由徵召起來的貝都因人充當,少部分是早先徵召的突厥語族草原騎兵。
其中甚至有一定數量身穿東羅馬式皮甲的騎兵,他們是在歷次戰爭中被俘的俘虜軍以及僱傭兵。
其他地位更低下的輔兵,則由各個邊緣族群組成,白的、黑的都有,以剛剛發生內亂逃到阿拉伯地區活命的庫希特人為主組成。
而張周這邊,重甲步卒和重甲驍騎其實跟大食人差不多,都是由核心人群,既漢人組成。
輕甲驃騎兵則大多由歸化漢人組成,包括大量河隴地區被劃分為漢人的各族人,高原上的吐蕃人,內地的党項、沙陀、粟特人等組成。
輕甲或無甲弓騎兵則大多由草原上的契丹、阻卜、敵烈、烏古、拔悉密、萌古、荼扎剌人組成。
當然也不完全就是這樣,比如耶律阿不裡之子,遼國大王張賢炅麾下的重步兵中就有大量的女真悍卒。安國大王張賢瑀麾下的重甲步卒中,也有大量党項橫山步跋子組成。
不過,雖然雙方大軍完全到齊,但激烈的戰爭並未馬上爆發。
大食軍還是在試圖卡住周軍看起來並不牢固的補給線,周軍的騎兵也開始了更大規模試圖切斷大食軍補給線的動作。
但在雙方都嚴密防守的情況下,作用並不明顯。
就這麼互相拉扯了快二十天,天氣已經開始變得讓人難以承受起來,雙方也明白靠小動作不可能趕走對方之後,大戰才開始提上了日程。
大食人佔據著一定的主動權,所以主帥侯賽因主動做出了變陣,他開始召集民夫,挖掘從阿瓦士到重要後勤補給點喬費爾的運輸壕。
一旦這條運輸壕建好,就能在極大程度上抵消周軍騎兵不斷騷擾帶來的威脅,這就是一個訊號,讓周軍進攻的訊號。
但楊繼業不為所動,他知道,假如他現在就出動去進攻,那麼大食人在決戰打不過後,還是有可能退往喬費爾等城堅守。
只有讓大食人付出更多,沉沒成本高到他們不能接受以後,才是決戰的最佳時刻。
侯賽因見楊繼業不為所動,知道遇上了高手,但他不知道楊繼業哪來的那麼大的信心,一定可以擊敗他這二十萬大軍。
於是侯賽因一面命大軍做好決戰準備,一面繼續讓民夫挖掘運輸壕。
六月二十二,中東地區此時的天氣已經能最高達到三十四五度了,十餘萬被強制抓來的民夫,在這種天氣下還要挖掘運輸壕,因而死傷慘重。
喬費爾城和阿瓦士的居民沒被周軍殺死,但卻有大量親眷死在了工地上。
一時間民怨沸騰,周圍數個城池的民眾都已經憋到了極限,加上轉運糧草帶來的高昂成本,士兵在前線的苦熬,連身在巴格達的阿力木蘇丹都忍不住發來了詢問的詔令。
成本足夠大了!侯賽因要是敢退,等待他的命運一定不會太妙。
而在張周這面,接近三十天的對峙和炎熱,也已經讓軍心開始浮動,決戰的機會,已經到來。
六月二十五,楊繼業以張賢景的名義教令全軍,承諾進入巴格達後三日不封刀,除了巴格達皇宮以外,所有金銀全部賞賜給官兵們,頓時士氣大振,動員下達到了最基層計程車兵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