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宋黑山的兒子,是娶不到馬福榮、馬繼榮兄弟的嫡親女兒或者孫女的,但對於宋黑山的出身,能娶到馬繼榮的侄女,就已經算是很高攀了。
要知道在如今的河中,每一個漢女的都是珍貴的。
別說馬家這樣的安西漢人大族,就是草原上來的阻卜、黠戛斯等族女子,只要能說一口磕磕巴巴的漢語,都是搶手貨。
要不是金國大王李從德要開始準備移藩到康居城(撒馬爾罕),有藉助他們這些河中漢人封臣的需要,馬家哪怕是旁系女,輪也輪不到宋黑山的兒子。
這是一家唐人開的商鋪,宋黑山記得家主好像是姓米,孫女嫁給白水城那邊的一個大宣慰使,因此有些實力。
在以碎葉怛羅斯白水城石國城這漢四城為主形成了河中漢人地盤上,很有點黑白通吃的本事。
所謂的大宣慰使,其實就是指方伯,但現在還不能叫方伯。
因為聖人還沒有正式封河中行營都總管白從信為白國大王,同樣在白水城的魯震魯三郎,也沒有拿到白水大公的爵位。
是以,現在的情況還有點尷尬,白從信只能繼續以河中行營都總管名義發號施令,麾下的許出去的君侯、方伯等也只能冠大宣慰使的名頭。
因為宣慰使和鎮撫使雖然是封臣,但在表面上可以說成是朝廷官員這樣來遮掩。
同樣的,原本應該君子和君男的小封臣,現在也還一律叫做宣慰使和鎮撫使。
同時,唐人也是一個頗為玩味的說法。
按照現在一貫的稱呼,在河中的中原人要麼稱漢人,要麼稱周人,因為現在中原是大周又不是大唐,怎麼也不會還有唐人這個稱呼的。
所以,這些被刻意稱作唐人的,實際上就是西起北庭東到北平府的粟特人。
粟特人這個族群,很是特殊,在中原的估計有一二百萬之多,他們之中也分好幾派。
比如康福、安審琦這樣的,他們是跟著李克用歸唐,李存勖一起復建大唐的,已經跟漢人沒什麼兩樣了。
還有曾經河西商會的康金山、米國忠等這樣跟著張鉊起家的河西粟特人。
但這兩派都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很多已經在中原定居,已經能說流利的漢話,但在中原被視為粟特人,在河中卻被本地粟特人認為是唐兒的存在,足足有一百多萬。
這些人在看到張鉊決心要在河中夏君夷民之後,立刻就動了心思,也想乘著這股東風,在本該是他們老家的地方,做個夏君夷民的先鋒,利用身份優勢,搏一個大大的富貴。
只是,這些人到了河中之後,漢人的地位已經抬起來了。
當地被統治的粟特人,不想承認這些跟他們長相相似,離開家鄉幾十上百年的同族也是漢人老爺。
同時,這些假沙陀半漢人的粟特人,也不想別人把他們當成粟特人,堅持要守住自己的漢人的身份,於是就逐漸接受了唐人這個稱呼。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唐人總比胡人好聽的多。
只是這樣一來,為了徹底區別開,他們就開始極力拒絕自己留在河中的同族跟他們一樣用安、石、米、康這樣的漢家姓氏。
白從信沒有阻止,因為好處是很明顯的,這些粟特人這麼搞,就是在本地人和漢人間築了一道防火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