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敵輦和蕭思溫都是讀儒家經典的學問人,兩人都有漢地文化人特有的象徵,他們都有字,同時也還能做幾句打油詩。
這樣的人,應該把他們當做南唐、南漢治下的漢臣一樣,所以張鉊才好言撫慰。
對方也能明白這是在施恩,知道張鉊這樣的帝王做出這樣的承諾,有多不容易,不會把這認為是張鉊的軟弱。
但要是張鉊對敵烈八部這樣真正的草原豪酋,說剛才那樣的話,那他們現在雖然覺得受到了優待,但等張鉊一走,立刻就會覺得是張鉊有求於他們,才不得不那麼做。
沒被打疼,心裡就會不由自主的冒出自立的念頭。
所謂畏威而不懷德,大致就是如此了。
所以張鉊一看到他們進來,那是厲聲責罵,從信仰到人品再到行為,把他們罵的狗血淋頭。
同時面對現在的局面,張鉊直接就將敵烈八部縮減為了四部。
被分出去的四部,直接成為了張鉊的直屬,暫且交由第一個投靠的拔野古斯統領,也不稱敵烈人了,而是稱為烏都奇親衛千戶。
烏都奇是突厥語,意思是大腿或者大腿骨,用這個詞做部族的名字,跟漢語中肱股之臣的意思差不多。
敵烈四部的首領沉默了片刻,他們意識到了,張鉊這是要在敵烈八部中間製造分裂,
呃,也不叫分裂,而是在敵烈八部中生造出一票人上人。
可以想象,以後在本來基本是個整體的八部中,烏都奇親衛千戶的牧民,一定會凌駕於其他四部之上,最肥美的草場,最好的賞賜,都會屬於烏都奇親衛千戶。
過些年,這些得了好處的牧民,就不會是敵烈人了,而是會成為烏都奇人。
到時候他們其他四部要背叛無上天之前,恐怕先得掂量掂量一下,打不過打的過這些忠於無上天的烏都奇人了。
但明知道是這種結果,他們也不敢反對,剛剛僥倖才得以活命,現在哪敢講價錢。
一見這些傢伙這也能忍,張鉊乾脆得寸進尺,要求敵烈四部中凡是掌握一百帳以上的頭人,都必須把長子送到承德府去學習佛法。
學習的同時還要剃度,要學會如何侍奉無上天,學成之後,才能回到草原上繼承家業,也必須是他們繼承家業。
這也很要命,但四部首領已經退讓了一次,也就不在乎第二次了。
張鉊見他們同意,這才溫言撫慰了一下,賜予了一些鹽糖茶和錦帛,讓他們下去等著。
等著張鉊命人重新將草場、百姓、牲畜劃分完畢後,他們才能回到部族。
同時,張鉊看了一眼遠處極為乖巧的拔野古斯,這傢伙有點小智慧,但從小被父親歧視,養成了個討好型人格。
這種人格,肯定做不了人主,但給他派個監軍(僧官),暫時幫張鉊把烏都奇親衛千戶建立起來,還是沒問題的。
關鍵是以後他要是不識趣,就這能力,也很容易被張鉊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