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百姓俗稱涼州的府學為大學,其餘三所府學為小學。
當然,這其實是隴右河西的特殊情況決定了的,要是在內地,可做不到一個府能設四個府學,還能有足夠的銀錢支撐,但在承天涼州府就不是很大的問題。
府學中,一個來自直隸鄭州府的老夫子,正在上面佶屈聱牙的教授著用各種符號標識的拼音系統。
下面學習的十六七歲小孩子,不,他們應該是成人了,也學的齜牙咧嘴的。
沒辦法,此時的河洛雅言與後世的普通話差距實在太大了,雖然在馮道、和凝、趙瑩等這樣的文學大老修整下,總算是勉強把這套系統給搞出來了,但推廣起來的難度,仍然不小。
教授者不太適應,學習者也很痛苦。
想想後世就知道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好多學到了初高中,但漢語拼音還是一塌湖塗,就更別說現在了。
但是對比起以前的反切和注音,這套拼音系統,無疑進步了太多,至少在河西隴右這樣的富裕之地,越來越多的孩子能磕磕巴巴的說一口河洛雅言了。
來來去去的行商,也有很多學會了拼音,到了一個地方,只要找到府州縣學,總能跟人溝通了。
白水縣府學中,分為六韜、厚德、天工、齊民四院。
其中六韜是武學,厚德是文學,確切說是儒學院,天工自然是教授天工奇巧的,齊民則是關於農事的。
這其中,六韜院的人最多,因為河西隴右,特別是涼州府中,基本人人都有一個勳貴親戚,再不濟也有父兄在親軍、禁軍中服役,他們都有資格進六韜院。
此外,各地巡檢也會把擁有槍棒、弓箭、騏驥等都頭銜的人推舉上來。
厚德院的人也不少,河西隴右現在富起來了嘛,大家都意識到,光靠血勇去拼,永遠登不上高位。
而且要是隻想混箇中下級軍官,對他們來說,也太沒成就感了,於是出將入相,就成了所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
要出將入相,自然要多讀書,因此厚德院的人,也不少。
剩下的天工和齊民院,人確實要少很多,不是實在練不得武的河西隴右健兒,沒幾個願意來讀這個對學識要求還不低,但混不到什麼高位的學院。
不過他們看不上,其他地方的人看得上,所以現在出現了大量的直隸、河東甚至河北的人跑到河西隴右,以寄籍的身份來讀天工和齊民院的事情。
厚德院中,老夫子遇到了一個難拼的後鼻音,自己都先愣住了一會。
他當年學的時候,這玩意就是他怎麼也弄不太明白的難點。
不過老夫子今天非常好運,就在他不知道該如何辦的時候,外面突然傳來了震天的喧鬧聲,隨即一個爆炸性的訊息傳來。
聖人要在承天涼州府大點兵,無數人吵吵嚷嚷的說著,好像是聖人要去討伐什麼不臣,還在涼州徵集大軍前去討伐。
這一下,整個府學中,立刻就躁動了起來,也沒人注意到老夫子為難的眼神,都趕緊和夫子告罪之後,跑回家騎上戰馬,穿上甲胃,等著聖人的召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