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百姓本以為周軍殘暴,因為南唐朝廷是這麼宣傳的,鄉間土豪也是這麼說的。
是以都以為此去不是被打殺就是累死,被‘僱傭’走的時候,猶如赴死,甚至還鬧出了幾次動亂。
但是到了之後,才發現周軍紀律嚴明,周國官吏待人和藹,他們拉縴的活也不重。
每日不但供應三頓飯食,還可以吃到一頓雞子烙餅,每兩日還有羊肉湯喝。
更誇張的是,還有錢拿,每人每日一個大錢,雖然少,那也是錢不是,不要銀錢的還可以換取等量的鹽巴、布匹。
若是有人生病,還有隨軍醫士問藥治病。
在這種待遇下,南唐江北百姓爆發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一路拉到了楚州還不肯離去。
張昭於是特意恩准他們送到徐州,一路上也是足食足錢。
到了徐州郊外,張昭親自出面遣散了這三萬多民夫,為了他們回去方便,張昭還特意留下了大小船隻五艘,上面裝滿了他們應得的布匹、鹽茶。
然後張聖人下旨,說是感於百姓相送,發內帑賞賜他們一人一匹布帛,以及五千石糧食作為他們回鄉沿途吃食。
更從百姓中提拔了一大批有能力的人為官員,並派中書舍人、戶部員外郎趙普送他們南歸。
百姓們聽聞,感動的淚流滿面,在徐州城外山呼萬歲,許多人直到張昭的車駕離開後,還在磕頭謝恩。
這也是陽謀,因為得了張昭如此厚待的南唐百姓,一定會把這份期望也轉移到李璟身上。
然後他們就會發現,為了湊夠每年給周國的朝貢後,還能有結餘打造滁州清流關到天長的防禦,南唐朝廷一定會極大加重他們的賦稅。
到時候,人心的天平,就要徹底倒向另一方了。
不過,張昭心情卻有點複雜,這些南唐百姓即將面臨的苦難,可以說跟他有很大的關係,但他又不得不這麼幹。
至少現在,他救不得這些百姓,反而要讓他們狠狠被壓榨,然後起來反抗。
想到這,張昭對著身邊的長子張賢存感嘆了一句。
“雖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但興了之後,至少還有些許好日子可以期待。吾能做的,也就是這個了。”
張賢存今年已經十三歲了,聽的似懂非懂,不過拍馬屁的功夫倒是越來越高明,他把手一拱。
“大人是千古名君,治下的百姓,定然是不苦的。”
張昭呵呵一笑,不知道該點頭還是搖頭,他只能做到讓百姓少苦一點,至於不苦,那不可能。
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哪個時代都不可能不吃苦,只分是吃了苦之後,有沒有能得到一點甜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