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貴的私人糧倉中,倒是還有一些,但他不願意動,也不敢動。
一是他還要和馮氏花天酒地,二是石重貴心裡很清楚,在這個時代,災民鬧不出什麼大事,只要武人不亂就行。
他私庫中的糧食,就是為了緊急時刻安撫軍心用的。
不過,河北大飢如此嚴重,也不能沒有動作,於是石重貴派出殿中監王欽祚,到饑民最多的鎮州賑災。
本意石重貴是想做做樣子,但沒想到這王欽祚不但是個幹事的,還是個不畏強權的。
此前杜重威在鎮州搜刮的糧食,還有十幾萬石在鎮州沒運走。
王欽祚到了鎮州以後,竟然直接讓人開啟了杜重威的糧倉賑濟災民。
杜重威的管家去阻攔,王欽祚則讓人拿出一萬匹絹布,聲稱是朝廷買下了杜重威的糧食賑災。
可是這個價,那是豐年的價格啊!
這種大災之年,糧食根本是有市無價,這一下,可把杜重威快給氣瘋了。
我杜瘟侯,你對他怎麼都行,但要是動了他的錢財,那比要他命都狠。
加上在爭奪鄴都留守官職的時候,輸給了張從恩,更加讓杜重威憤怒。
他當即找到石重貴,怒火萬丈的訴苦,“我非叛逆,安得籍沒耶?某退契丹兵馬,功勞絕大,還不能存十萬石粟米乎?”
在杜重威看來,他是有功之臣,怎麼還能被形同抄家呢?
更可怕的是,石重貴竟然覺得是杜重威有理,於是決定避而不見,當縮頭烏龜。
這樣一來,杜重威更加感覺自己有理,日日在東京吵鬧。
正好此時,李守貞也滿腹牢騷的回來了。
本來李守貞在陽城白團衛村大戰的時候,立下了大功,石重貴答應封他為河中節度使。
之所以是河中節度使,除了這裡富庶以外,還因為原本的河中節度使侯益,一直在生病,看起來很快就可以騰出位置了。
可是等李守貞戰勝歸來,侯益的病,奇蹟般的好了。
此君生於885年,也是代北武勳中的老人,而且他還是在興教門上最後跟隨李存勖的興教門十三忠之一。
這樣的老資格,只要他不動,誰也奈何不得。
於是李守貞說好的節度使大位就這麼沒有了。
雖然石重貴還給了大量的賞賜安撫,但怎麼比得上河中這樣的大鎮節度使之位?
因此李守貞非常怨恨石重貴和侯益等人。
這下,兩個怨種湊到了一起,那是越說越憤怒,恨不得現在就進宮給石重貴兩大逼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