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這是通秀大師所作的三十二蓮花應身像。”
具體為張昭負責佛門事務的都法統惠興和尚楊和,以及管理僧眾的都僧統龍辯,聯袂走了過來。
他們手裡還拿了一張畫像,畫像上是個與張昭眉眼很像的佛陀。
佛陀穿著緇衣僧袍,手持禪杖,漂浮於以煙波浩渺的湖面上,四周蓮花朵朵盡皆盛開,看上去,威嚴中又透露出了慈善的氣質,端的是佛法莊嚴。
畫畫的這位通秀大師,俗家姓周,據說是創立周家樣佛畫的周昉子孫。
畫技當然是沒得說的,但張昭最滿意的,還是佛陀的眉眼。
這到不是說畫得像他張昭,他就很滿意,而是因為在此之前,佛教的佛陀、羅漢等形象,大多是天竺式的。
我們後世看見的有些佛陀像長得的奇形怪狀,就是因為他們所畫,並不是依照漢人的眉眼來的。
張昭讓通秀大師做三十二蓮花應身像,還要拿來他審查的原因,就是從今日起,河西佛像眉眼,一律要按照漢人的相貌來畫了。
那種番僧像也可以畫,但僅限於釋迦摩尼等本就是天竺之人。
“法王,弟子等稽核大聖伏魔真經,發現我涼國所在當為正法地。
大涼以西,當為傳法地,大涼以南,當為護法地,中原之地為善法地。
共分四地,由輪轉聖王分四應身佛普度眾生。”
龍辯極為恭敬,完全是在按佛門子弟參見佛陀的態度對待張昭的。
所謂四地,是張昭提出,一眾涼國高僧弄出來的佛門四象。
按照大聖伏魔真經的解釋,張昭於天竺靈鷲山靈鷲宮得佛祖傳道提點之後,天下佛門就發生了變化。
天竺之地佛法衰微,已經失去了成為佛門本源的根基,當為護法地,要由輪轉聖王開宗立派後,再派信徒前去護法。
大涼以西,也就是河中、波斯、大秦等一切以西之地,他們並不知道佛陀的慈悲和普渡世人之心,所以必須要讓人去傳法,是為傳法地。
當然,這傳法的過程中,可能有個別冥頑不靈的惡徒,甚至就是天魔所化的凡人阻攔,所以轉輪聖王有組織僧兵傳法的權力。
中原之地為善法地,這是張昭提出的,華夏文化,對宗教的態度,是張昭最為支援的,所以叫做善法地。
意思是這裡佛法,怎麼能理解、解釋都可以歸為一個善字,由他們自行決定。
這種處理辦法,避免了將張昭的宗教屬性在中原極度放大,也給河西佛法限定了必須向西走的基調。
正法地那就很好理解了,這裡是新佛法的產生地,是轉輪聖王的誕生地,是天竺衰微後,佛法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