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點錢,均分的話,一人都只有一貫多一點而已。
而且這也不可能均分,那麼多軍官,一個人賞賜起碼也得百貫以上,加上戰死者和傷者的撫卹,光是這些,五萬貫就可能不夠用。
不過,要讓石重貴再多出點,他也不願意了,沒了錢拿什麼跟馮氏風流快活?美酒佳餚從哪來?
最近石重貴還徵召了織工數百,稱為織錦樓,專為他和馮氏織錦緞鋪地。
這就要花六七萬貫,哪還有多的錢,拿出來犒賞?
馮玉卻大手一揮,對石重貴說道:“一萬貫足矣,臣聽說軍士們自北而來,多得契丹鐵甲、良馬、金銀。
賣匹馬予商賈就值三十貫,護聖左右軍的將士,少說也有一二匹馬。
臣覺得,只賜金銀錦緞值五萬貫予各節帥、督監就好。
有外放方鎮者,可到地方再籌集錢糧,晉軍左右護聖、捧聖、嚴衛諸軍,則讓東京及左近之民奉獻就是。”
“嘶!”一直在裝泥塑菩薩的和凝勐地瞪大了眼睛,馮玉這話的意思,是要將賞賜變成自籌啊!
也就是地方牙兵,由節帥回節鎮之地後自行賞賜。
原來不是節帥的有功者,比如虎刺勒,就被直接加封徐州武寧軍節度使,他手下的涼州驍騎和一部分步兵賞賜,就到徐州再籌。
至於禁軍的護聖、捧聖等軍,則由東京之民分攤。
這可真是個‘好辦法’啊!
將士們為國血戰,地方牙兵賞賜讓節帥自籌,那他們是國家之兵?還是藩鎮私兵?
以後中央還能從地方收到賦稅嗎?
至於禁軍賞賜由東京之民分攤,這哪是大軍得勝而回的待遇,這是李嗣源、李從珂等帶兵入京登基後的操作啊!
可是,和凝蠕動了兩下嘴唇,卻見石重貴臉上已經有了心動之意。
再看馮道、李崧,他們卻也老神在在的坐著一言不發,其餘眾官也都是如此。
和凝在心裡嘆了口氣,雖然桑維翰品行不堪,但他是真有能力,也是真有擔當,如果他在這裡,肯定會把馮玉罵的狗血淋頭。
或許,這也是不過幾句讒言,就能讓石重貴下定決心想要罷黜桑維翰的原因吧。
不過想是這麼想,和凝當然也不準備出頭。
誰傻才出頭去反對,就算換個皇帝,還得靠他們維持朝廷運轉,何必這時候去得罪石重貴和馮玉。
“樞密使之語,正是謀國之言,將士縱有大功,但一鎮節帥也足以酬功了。
至於禁軍,東京賴陛下仁德,如今戶口繁盛,行商大賈積財萬萬,出一二之資犒賞,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