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管是高昌回鶻還是歸義軍的普通人,甚至一般的權貴都不知道或者忘記了這件事。
但作為高昌回鶻的可汗,頡利毗加比誰都明白,當初高昌回鶻汗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來報仇了!來報仇了!他們終於還是沒忘記這件事。”
額頭的冷汗,嘩啦啦的掉落下來,頡利毗加嘴裡還都囔著,似乎都忘記了指揮軍隊。
而遠處的張昭,讓李存孝打著一杆歸義軍節度使的大旗跟在他身後。
六千輕重騎兵同時脫下了身上的黑袍後,露出了各色棉甲和鎖子甲等,在四五百步的距離上,開始緩緩加速。
蹄聲如雷,大地都在顫動,重騎兵進入戰場,一般是先步行再小跑最後才會疾馳衝鋒。
而且疾馳衝鋒的距離一般都不長,很多時候甚至只有在剩下四分之一路程的時候,才會選擇疾馳衝鋒。
對於衝鋒的重騎兵來說,保持完整的隊形,比速度更加重要。
當然,這個時代的具裝甲騎對於隊形,要求沒近代胸甲騎兵那麼嚴格。
因為這時代的具裝甲騎主要靠的不是衝擊力,而是甲胃的厚度和馬槊的威力。
他們更像是擠上去,依靠精良的裝備和馬槊先剝掉敵軍‘外殼’,等到敵軍快崩潰後再勐衝,一波帶走。
從南北朝到隋唐,都是這麼衝鋒的,這樣的戰法效果是很好的,往往數百具裝甲騎,就能擊潰數千步兵。
但這種戰法,有個巨大的限制條件,那就是他們對於甲胃和戰馬,都要要求最好。
同時對於騎士的要求更高,得是李唐起家的關隴貴族那種武勳世家,才能培養出這樣的騎兵。
但是河西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傳承了,慕容信長和李存惠這種不是普遍情況,而是特例。
所以張昭在考慮,是不是要用一種更便宜不需要苦練八年、十年槊法的重騎兵完成替代。
他身邊親自帶領的這三百騎,就是張昭的試驗品。
他們沒有裝備馬槊,而是裝備了易折斷的超長長矛,一般有接近兩丈。
作戰的方式,是在靠近的時候用小型角弓弩,攢射步兵密集方陣的某一點。
然後用夾槍衝鋒的方式衝擊這個缺口,手中長矛折斷後,還可以將剩餘的槍桿掉頭使用。
因為搶尾處還有一截刃尖,可以投擲出去,也可以捅刺,此後再用馬刀戰鬥。
同時這些騎兵還會裝備硬弓,在衝不開步兵方陣的時候,能下馬當做重甲弓箭手用。
雖然作戰方法依然複雜,但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