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只知道耶律德光分兵了,但不知道具體分兵何處,後晉朝廷只能命令鄆州天平軍和前來增援的兗州泰寧軍火速北上。
何重進、安彥威、白再榮等驍將各守自河陽到楊柳一代的黃河沿線,防止被各處突破。
而契丹人最有可能突破的馬家口,石重貴則命令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李守貞,與右神武統軍皇甫遇各率萬人,以戰艦百艘,騾馬數千匹,沿著黃河水陸並進前去防禦。
看起來,石重貴也是知道契丹人一旦進入齊、青等州的後果。
因為真要那樣的話,整個山東半島就完蛋了,黃河天險也會成為一句空話。
李守貞和皇甫遇手中的百艘戰艦和數千匹騾馬,幾乎是石重貴手裡最主要的機動兵力。
而事實證明,這是值得的。
十一月初,李守貞與皇甫遇到達馬家口的時候,契丹人已經架起浮橋,先鋒已有萬餘士兵渡過了黃河,他們正在馬家口修築營壘,接應後續契丹兵馬過河。
李守貞見狀,將百餘艘戰艦中的大船彙集到艦隊之首,選派力大無比的軍士,手持兩丈多長的長槍於船頭。
大船順水而下,頃刻間就將契丹人的浮橋撞斷,契丹人用小船渡河前來驅趕,晉軍士兵以長槍弓弩回擊。
雖然此時後晉軍所謂的戰艦百艘,大多是非常小的船,但為首幾艘體積還是挺大的。
大船遠比小船穩,又佔了兵器距離的便宜,契丹人於遼河上訓練的水軍,無法適應此時還水流充沛的黃河,頓時被打的大敗。
而已經度過黃河的萬餘契丹兵,眼見浮橋被毀大半,頓時軍心動搖。
皇甫遇手持大棓,身先士卒,晉軍士兵歡聲大作,不顧疲勞隨皇甫遇勐攻契丹人尚未修建完成的營寨。
這契丹人不擅長攻城,自然也不擅長守城。
況且麻答為了儘快渡過士兵搶修營壘,因此前期只讓人過不讓馬過,本該是騎兵的萬餘部族軍,只能下馬步戰。
什麼叫以己之短擊敵之長?
這就是了!
契丹人不但是在守城,還下馬變成了步軍,這麼玩,哪是後晉軍的對手。
剛開始晉軍還攝於契丹人的威名,以及石敬瑭的卑躬屈膝造成的印象,有些畏首畏尾的。
結果一接觸,這些契丹軍遠比他們想象的弱,於是士氣大振,個個爭先恐後的勐撲過去。
皇甫遇以一萬人打契丹軍一萬人,結果不到一個時辰就連破十餘營寨。
契丹人兵敗如山倒,只能哭嚎著往下游逃竄而去。
有些慌不擇路的直接往黃河中跳去,被淹死者不可勝數。
而留在西岸的麻答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東岸的萬餘人被擊潰。
西岸與東岸的契丹人幾乎都是出自幾個相同的部落,此刻看見自己親人兄弟被殺,黃河兩岸一時間哭聲震天。
皇甫遇越殺越勇,一直率軍朝下游追了十餘里,方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