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靈武節度使張希崇患了重病,靈武節度使的一切事宜,基本都是裴遠在操持。
不過縱然政務如此繁重,裴遠還是抽空,給張昭寫了這封長長的條陳。
如同當日在敦煌與張昭的問對一樣,裴遠在條陳中提醒張昭,一定要對自己的實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他認為張昭吞併定難軍銀夏宥綏四州,已經是極限了。
以張昭手下核心軍將二三十個,文官完全靠老歸義軍撐場面的班底。
雖有二十八州,三百萬生民,但並不能做到如臂指使。
張昭這二十八州的地盤,光是要派人駐守,就能抽乾張昭身邊的幹才。
因此當務之急不是去佔領地盤,而是廣開言路,取材不問出身,大力提拔才學之士,尤其要注重對於中原人才的引進,為此裴遠建議可以開一個簡化版的科舉。
其二,裴遠認為張昭不應該去與契丹爭奪雲州,因為這樣會把契丹人的視線,拉到西邊來。
到時候石敬瑭在中原拱火併掐斷通往河西的商路,契丹人開始與歸義軍反覆爭奪靈州、府州、夏州一帶。
他們根本不需要攻破涼州,只需要反覆拉扯,使河西隴右的生產得不到恢復和發展就行。
一旦造成這種情況,河西隴右年年征戰,加上生活質量下降,民間怨恨一起。
不管是契丹還是朝廷,只需要分化收買,就至少可以讓張昭疲於應對,甚至收縮戰線自保,當年的初代歸義軍,就是被這麼耗垮的。
最後裴遠建議,張昭必須儘快和于闐合兵一處解決高昌回鶻。
一來高昌回鶻是兩代歸義軍和安西唐兒後裔的大仇人,幹掉了高昌回鶻可大大凝聚人心。
二來幹掉了高昌回鶻,可以讓契丹人在西邊失去一個立足點。
有高昌回鶻在,契丹只需要抽調鐵騎五千,遊騎兩三萬相助,加上高昌回鶻提供嚮導和軍需,就能讓張昭無法徹底解決西部安全問題。
現在契丹尚未意識到高昌回鶻對於夾擊張昭的價值,必須要儘快出大兵解決,等契丹人反應過來,就不好處理了。
看完這些,張昭長嘆一聲,這其中很多想法與他不謀而合不說,單是針對河西隴右的那個疲兵之計,就很是要命。
真要有個聰明人給張昭來上一套這種組合拳,他是頂不住的。
嘆氣過後,張昭真心實意的對身邊的郭天策感嘆道。
“裴玉英若不是我的左膀右臂,某現在就已經讓頓珠帶人過去,把他沉到黃河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