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後唐朝廷討伐他們,之所以可以靠堅壁清野獲得成功。
那是因為藥彥稠五萬大軍,只有三千騎兵,全軍騾馬也不過五千多匹。
糧草軍械,全部要從寧州逆馬連水,鄜州逆洛河北上,代價異常的大。
一石米從關中運到夏州前線,不算被襲擊帶來的風險,只有一二斗,後唐朝廷哪禁得起這個損失,只能無奈退兵。
但張昭走蘭州過來,距離鹽州最近的會州只有六百里,還能走三百多里的水路到豐安縣,也就是後世寧夏的中寧縣,剩下三百多里,也是一馬平川。
張昭全軍連重步兵都是騎馬步兵,騾馬五六萬頭,駱駝五百多頭。
不但可以讓定難軍不敢來襲擾後勤補給,還能極大方便運輸,靠堅壁清野對付歸義軍,完全是想多了。
所以,張昭根本不用急著撲到夏州城下,他就在這裡等著自己的一萬五千民夫和一萬義從驍騎,以及三萬石糧食到齊之後,用七萬人馬圍住夏州慢慢打。
假如在這之前,李彝殷因為扛不住壓力,自己棄夏州城而走,那是最好的結局了。
而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張昭也沒有閒著,要吃下定難軍,還有三個地方需要擺平。
首先就是緊挨著夏州的延州彰武軍節度使和鄜州保大軍節度使,剩下的則是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劉知遠。
因為後晉朝廷要干涉的話,兵力一定是從這三個地方抽調。
這其中,延州彰武軍和鄜州保大軍在夏州以南,隔得最近來的最快,但實力相對要弱一些。
河東節度使所在太原與夏州僅僅只有三百多里地,又是朝廷雄藩。
石敬瑭若決心不讓張昭吞下定難軍的話,一定會讓劉知遠出兵,所以要以前先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
。。。。。
延州,也就是共和國的革命聖地延安,此時的陝北地區跟後世的生態環境完全不一樣。
後世的陝北,很多時候都是黃乎乎的一片,風吹滿口沙,又窮又貧瘠。
但在此時,延州、鄜州、夏州等所在陝北一帶,其實環境還很不錯,綠樹蔥蔥,灌既便利。
山谷中阡陌縱橫,山坡上牛羊滿地,稱不上魚米之鄉,但也可以說比較富庶,至少是產出還是不錯的。
延州的彰武軍,前身是唐朝時期的渭北節度使的保塞軍。
後來渭北節度使在唐末被拆分,逐漸形成現在的延州彰武軍節度使和鄜州保大軍節度使。
延州此時的情況很微妙,最開始是節度使楊漢章,他響應末帝李從珂的徵召,準備出兵勤王。
然而隊伍剛出延州城,坊州刺史,本地土豪劉景巖藉機扇動士卒鬧事,殺楊漢章自立。
劉景巖本以為殺了要去勤王楊漢章,那對石敬瑭是有功的,這延州彰武軍節度使非他莫屬。
結果石敬瑭調了代北三部粟特將領康承詢,來做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