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鐵山這麼大的規模,一年王府右長史才給批四十斤火藥,用之前還要層層審批。
所以鏡鐵山的開礦,全部是靠礦工人力挖掘,不談挖掘的難度,就是挖出來的礦洞,也幾乎就比人大不了多少。
是以經常發生礦奴下井後被悶死,或者礦洞垮塌被壓死的事故,至於其他被活活累死的,數不勝數。
而他們本來就是些反抗張昭的反叛分子或者甘州回鶻這樣的血仇,出了事也沒幾個人管他們的生死,地位連牲畜都不如。
對於這些人來說,呆在礦場裡,遲早是個死,被活活累死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但上了戰場,雖然會大機率被殺死,但也有小機率能立功,然後擺脫礦奴的命運。
前者可以早死早超生,後者可以改變命運,怎麼都值得一試。
管理礦場的,是張昭的表舅,知鏡鐵山礦場事兼鏡鐵山縣縣令陰圓柱。
馬鷂子趕過去的時候,只見鏡鐵山的鐵礦堆積如山,但是冶煉礦石的鋼爐卻只有極少數的在運轉。
陰圓柱看著馬鷂子疑惑的眼神苦笑一聲。
“沒有焦炭了!石炭開採難度太大,礦洞才打進去十幾米,遠水解不了近渴,今年的十萬斤精鐵,定然是完不成了。”
十萬斤精鐵,是張昭給曹延明和陰圓柱聯合下的任務。
張昭本來是準備今年爆出十萬斤精鐵後,再拿出棺材本打造兩千套布面鐵甲以及武器若干的。
結果練出兩萬斤不到,焦炭就沒了,煤炭的開採,也極不順利。
馬鷂子沉重的點了點頭,這十萬斤精鐵可不是個小數目。
就拿大唐時期來說,產鐵最高的元和三年(809),全天下產鐵,也就是二百萬斤。
看著挺高是吧,但這是鐵,而不是生鐵、精鐵,具體到精鐵這,估計也就是二十萬斤到三十萬斤的樣子。
而哪怕就是大唐,這樣的高產,也就維持幾年就不行了,等到大唐亡國的那些年,全天下僅有四十萬斤的產量。
這也能從側面看出鐵甲的寶貴,石敬瑭是不知道底細,如果他知道歸義軍雖然只有兩三萬人,但是有幾千套鐵甲和幾千套鎖子甲、環鎖鎧的話,一定會把歸義軍當成頭號敵人的。
不過陰圓柱的難題,馬鷂子也無力解決,他也不是來解決的。
反而是礦奴撞令郎的招募要搞快點,因為這些礦奴的身體在礦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損壞,招募起來後,還要養個十幾天才能拉出去當炮灰。
。。。。
八月底,張昭在涼州大擺宴席,宴請彙集起來的各路軍官士兵。
一兵發二尺紅綃,一匹細白棉布作為犒賞,不過這是口頭上的,要打完仗回來,而且沒有犯軍法才會兌現。
隨後徵發五鎮九千鎮軍,憾山都馬步軍六千人,總共一萬五千。
加上團結弓手二千,義從驍騎三千,鏡鐵山礦奴二千,民夫上萬,共計三萬餘人,號稱五萬。
自涼州出發,先到蘭州,然後順黃河水東下過會州,穿過沙坡頭和衛寧平原,直奔鹽州(陝西定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