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臨近除夕,這是張昭來到這個時代後的第七個年頭,此時已經是後晉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
這一年徐知誥改名李升,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石敬瑭正式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耶律德光詔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南京為東京。
而還有四年,兒皇帝石敬瑭就要在屈辱中抑鬱而死,神州大地的大變亂,也將開始。
身在涼州的張昭,也剛剛完成了對於所有河西隴右唐兒來說,最重要的偉業,一統河西涼州十七州。
後晉派來的天使盧導和劉濤也已經返回中原,只等張昭與石敬瑭談判完畢,少了成、武、秦三州,但是多了尹、西、會、原四州的河西隴右十八州戶籍圖冊,就將交到中原朝廷手中。
自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張昭曾祖父張義潮起兵推翻吐蕃暴政以來。
九十年中,河西隴右唐兒,幾經波折,最終得以迴歸故國的大義,就要在張昭手裡完成了。
這也是哪怕石敬瑭是毫無廉恥的兒皇帝,張昭還是要遵奉中原朝廷的原因,河西隴右歸國,是各族人,特別是唐兒後裔心中的執念。
沙州張家以此起家,以此凝聚人心,哪怕是張昭這樣的穿越者,也得依靠這條大義來凝聚、領導麾下各族。
他張昭遵奉的,不是石敬瑭這個兒皇帝,而是中原朝廷,是大義名分和迴歸故國的決心,至於皇位上坐的是誰,並不是那麼重要。
張昭現在給自己打造的人設,就不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而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國家忠臣。
當然,作為一個忠臣,以河西隴右十八州歸國,是忠誠於國家的具體體現。
那麼上書面刺君王之過,那也是張昭這個大忠臣的職責。
於是,就在石敬瑭正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的同時,張昭上了一封言辭懇切但情緒激烈的奏疏。
張昭在奏疏中表示,‘契丹,昔年乃中原大朝臣子,今雖驟得強盛,但仍是蠻夷,燕雲十六州國家根本之地,萬萬不可交給契丹。
奉耶律德光為父,乃大家(石敬瑭)私事,割讓燕雲十六州,則是公事。
臣武威郡王,河西隴右節度大使萬萬不敢苟同此出賣領土之事,望大家收回成命。
《鎮妖博物館》
若是契丹人以武力相威脅,臣願提河西隴右十萬精兵,出河套尊王攘夷!
此奏疏一出,天下響應,後晉之中,安重榮,劉知遠,楊光遠等實權派紛紛落井下石,都說要尊王攘夷。
這一來把石敬瑭臉都給搞綠了,只能趕緊讓劉知遠外出為許州節度使,將女兒長安公主嫁給楊光遠的兒子楊承祚來安撫。
對於言辭和行動最激烈的安重榮則一邊安撫,一邊準備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