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負重這麼高的情況下,還要馬上遠端能射,近戰能捅,衝的時候衝得起來,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騎士自身的武技之外,還需要騎士與戰馬的極度默契,馬兒能明白騎士每個動作的意思,騎士知道如何為馬兒省力。
在李若泰到了之後,張昭就把自己的十名甲騎也交給了他,作為張昭這支小小軍隊最後一錘定音的決定性力量來用。
劉再升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剛才就是他親自去下阿圖什城外打探的敵情。
現在劉再升已經升官為校尉,于闐宮衛在疏勒城一戰中損失不小,沒了上百人,不過李聖天迅速把人給補充了上來。
而且補充的還是一百從羌塘上下來的吐蕃人,戰鬥力比原本的宮衛甚至還要強一些。
于闐現在的軍隊組成,除了各個阿摩支和總督等小封建主聚集起來的六千多人以外,其主力就是神威左軍,神威右軍和宮衛軍。
其中神威左軍大約有一萬一千人,幾乎全是重步兵,是于闐步軍的核心之一。
神威右軍大多是騎兵,包括臣服於于闐的各部族和國內善騎射者組成,人數大約有三千五百人左右。
最後就是一萬人的宮衛,這些宮衛才是于闐的常備軍,平日分散在各地城市或者要緊關隘中。
其中屯住在於闐城的就有五千之多,這其中還有兩千常年駐守在以泰和宮為首的王城中。
不過人不是固定,而是在這一萬人中進行輪流上番,但也有例外,劉再升就屬於永遠不用去外地,一直守衛泰華宮的宮衛,像他這樣的,都是于闐勳臣貴族家選出來的,大約有兩百人左右。
張昭示意劉再升趕緊坐下,還把一個水壺給他遞了過去。
李聖天這舅父還是很給力的,劉再升手下的五百宮衛,幾乎都是從於闐宮衛的精銳中挑選出來的。
除了李聖天留著保命的宮衛飛騎四百騎外,就數他們最為善戰。
除了他們以外,智通大師帶著神機都三百人,史崇敏的分金都三百餘人,李七郎師兄慧通和尚帶著的五百多義從,也跟著張昭到前線。
所以張昭目前可以統帥的早就不是當初那百把人的規模了,而是差不多有兩千兩百人。
這其中披甲率達到了七成以上,核心的一千人戰鬥力相當強悍,如果算上張忠、武原兒兩人管著的幾千民夫和上千匹騾馬,他已經可以號稱萬人了。
‘咚咚咚!’營帳外傳來了急切的鼓聲,所謂擂鼓聚將,就是指的這玩意,三通鼓不到的話,主帥就可以砍人立威。
當然張昭環視一圈之後,沒人敢來挑戰他的權威,從隊正這種低階軍官到校尉這種中級軍官,都早就到齊,並且服服帖帖的,沒人敢給我張大郡公表演一下桀驁不馴。
開玩笑,張昭的戰績可是實打實的,同時還是李聖天最信任寵愛的外甥,于闐國就這麼大點,真有那種不開眼搞不清形勢的,也混不到軍官這個層面來。
看著自己的便宜二舅哥李若泰都是一臉嚴肅規規矩矩的,張昭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在案几上攤開了一張宣城郡產的白紙,也就是後世著名的宣紙,紙上密密麻麻的寫著字還畫著圖。
不過有些可惜,張昭這份精心的準備沒起到多大的作用,因為這屋子裡四十幾個隊正以上的軍官,能識字,能識漢字的,一共也就十幾人,其餘的傢伙都正努力裝出一副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表情。
“將軍,這似乎是一副陣型圖?”說話的是李若泰,他身為武都郡王尉遲勝的後人,當然是識字的,不但識字,學識還挺不錯。
“沒錯!此陣名為疊陣,乃是某根據喀喇汗軍隊騎兵多步軍少之特性。設計出來的以步克騎之陣。”
陣法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麼玄乎,但確實是冷兵器和冷熱兵器時代戰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後世共和國的三三制,也可以被稱為陣法。
疊陣的創立者是南宋初年的名將,軍事家吳璘,當年南宋面對騎兵兇悍異常的金國女真人,吳璘根據南北朝以車制騎戰術體系,進行了創新和發明,設計出了這套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