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匹疊布,也就是被後世稱為高昌白棉布的玩意,這個時候質量差一點的稱為疊布,質量好的就是細緤布。
在此時河西,歸義軍治下一個有一百二十畝地的小地主,一年納稅額就差不多為一匹細緤布。
一匹細緤布則可以換兩匹半疊布,換算過來說,也就是製造這塊六七斤的棉褥所耗費的時間和人工成本,差不多能給五十畝旱地交稅了。
貴!是真特麼的貴!但是值得。
因為布面甲也就是棉甲比起現階段的唐式扎甲,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布面甲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是個布甲什麼的,防禦力一定很差,或者說很多人認為,布面甲是用來防禦火槍的,對冷兵器不一定好用。
首先,這玩意不是布甲,而是用上好的棉布加上反覆捶打的棉花,在內裡襯以大塊的精鐵甲葉製作而成。
也就是說,表現看著是棉襖,但實際上裡面是襯著堅硬鐵甲的鐵甲衣。
防禦力可能比歐洲中世紀的一體板甲弱一些,但不說比唐式扎甲強,也絕對不會差。
其次防禦火槍云云,這就完全是瞎說了,首先布面甲防禦火槍的效果不是太好,除非是明末那種官造的爛槍。
最後就算是造出來防火槍的,那大家想想,火槍多少動能?弓箭才多少?能防火槍了,防弓箭還不是小菜一碟。
不管冷熱兵器時代,最大的傷亡都是出現在遠端打擊上的,這甲能防住弓箭,那就是好甲。
再說是重量,唐式扎甲,你再怎麼減重,要做到全身防禦的話,最少都是六十斤往上了。
而布面甲呢,按照錦州市博物館收藏過一件清代盔甲為例。
頭盔殘重1.875千克,衣服殘重13.025千克,總重量1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這還是護住手臂、腋下、軀幹的那種大面積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甲葉的區別上,布面甲可以用銅釘配合棉花來固定甲葉,這樣甲葉就可以做的更加大塊,增加了防禦力的情況下也能減重。
而扎甲呢,必須要用小而密的甲葉用繩索串連,用彼此堆疊覆蓋的方法,來形成區域的防禦能力。
歷史上清代布面甲的甲葉普遍不到六百片,而扎甲一般最少需要兩千片以上,光是穿甲葉的繩索,就得幾斤。
布面甲對比扎甲,重量足足輕了一倍,這絕對是跨越式的發展,像是蠻熊這種憨貨,他穿六十斤的扎甲還能跑起來,穿上布面甲,那還不得起飛咯。
關鍵時刻甚至可以讓他穿兩層布面甲,這樣的防護力,張昭相信就算是骨朵砸上去,傷害都得減半。
再從省錢的方面來說,此時棉花雖然貴了點,但隨著棉種和技術的不斷更新,肯定會越來越便宜的,而扎甲要打造兩千多片小甲葉,冶煉打造成本異常高昂。
製作方面也差不多,用銅釘配合棉花固定甲葉的做法,更是比扎甲簡單省錢了無數倍。
要知道扎甲的製作,是需要在鐵甲葉上穿兩個孔,然後用牛筋混合繩索來一個個捆緊的。
兩千多片甲葉啊!光打馬蹄樣的孔就要打四千多個,還要慢慢穿好,耗費的人力簡直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