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珊瑚蟲群體或骨骼化石,由無機質和有機質兩部分組成,名字來自古波斯語。無機質珊瑚常見顏色有淺粉紅—深紅色、橙色、白色,少見黑色,偶見藍色和紫色。有機質(角質型)珊瑚——幾乎全部由有機質組成的珊瑚,常見的品種有黑珊瑚和金珊瑚。
珊瑚蟲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食物從口進入,食物殘渣從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裡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
顏色成因:在紅珊瑚分佈的深海水域,其海底都發育著大量的火山活動,這些活動提供了很多火山灰物質,火山灰物質中賦含著一定數量的常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珊瑚死後變為珊瑚石,是被碳酸鈣物質代替的過程,這個過程叫鈣化。在鈣化過程中珊瑚吸附了海水中的各種元素,如果吸附的元素以鐵為主,則珊瑚石的顏色就是紅色,如果吸附的元素以鎂為主,兼有少許鐵質,那麼珊瑚石的顏色就會是粉紅或粉白。如果吸附的元素以鎂為主,幾乎沒有其它雜質,那麼珊瑚石的顏色可能是白色,深海中純白色的珊瑚寶石也是難得的珍品。
珊瑚根據生長環境不同會有不同的顏色,多數是紅色的,多彩很少見,七彩更是極品中的極品。
在現實中,珊瑚是吉祥富有的象徵,一直用來製做珍貴的工藝品。紅珊瑚與琥珀、珍珠被統稱為有機寶石。有些朝代在行朝日禮儀中,經常戴紅珊瑚製成的朝珠。珊瑚還有養顏美容、活血明目的功效,是中藥名貴藥材。
紅珊瑚文化在中國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國藏族等遊牧民族對紅珊瑚更是喜愛有加,甚至把紅珊瑚作為護身和祈禱“上天(帝”保佑的寄託物。根據歷史記載,人類對紅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有止血和驅熱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則相信佩戴紅珊瑚,可以防閃電、颶風,使風平浪靜,旅途平安!因而,羅馬人稱其為“紅色黃金”,使紅珊瑚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現代西方人把珊瑚與珍珠和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西方的“三月誕辰石”之一。
那塊‘七彩珊瑚’品質罕見,造型別致,塊頭夠大,市場參考價:一億元。
——
“哇,一億!那是多少錢?我只要10萬元就夠了,怎麼就兌換掉了呢?”祝浪先是驚喜,後來差點哭出來,他淚眼朦朧地望著天際,麻木地聽著貝貝接下來的話。
——
田黃石,是出產於中國福建省壽山鄉壽山村的一種著名珍稀篆刻名石,莫氏硬度為2.3~3度,與其它產自壽山的石材統稱為“壽山石”。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田黃石因其產量稀少,而顯彌足珍貴,早有易金三倍之說,如今在拍賣市場上更是價格火爆,最高價達每克15萬之眾!田黃石中最高檔的品種是田黃凍石。
辯識田黃的三要素是皮、格、絲,三要素!皮就是天然形成的一層石皮,格是田黃在遷徙中留下的裂痕(一般都已經自然填充)呈紅色或者黃色,絲就是一種天然的貌似切開的新鮮蘿蔔的紋路,只有具備這三要素才能夠確定為田黃石!
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併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御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那枚“三鏈章”縫在棉衣裡。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
你儲物袋裡的兩塊田黃石,拳頭大的淨重0.9kg,市場參考價:一億二千萬。小些的那塊0.1kg,市場參考價:一千萬。
——
祝浪有些麻木了,他知道最多的錢是一厚疊百元大鈔,十萬就是個模糊概念,意思是很多很多錢,再多就差不多一個樣子了。
“貝貝,這不對呀,這田黃石比七彩珊瑚小,卻還值錢些,怎麼回事?”
“很簡單,沒人喜歡的話,它就是一塊石頭,分文不值。”
“……,也是,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