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
“你們在討論什麼?”
“我們在討論蝸牛有沒有眼睛和嘴巴。”
“我看過這方面的資料了,蝸牛有眼睛和口。”
“啊,在哪?我們用肉眼看這麼久也沒發現在哪,彬彬在用放大鏡找呢!”
“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溼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幹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溼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真的有嘴巴,還有那麼多牙齒!啊,眼睛長在觸角上!彬彬,快找找看!你看了給我們看~”
丁學成雖然查了資料,瞭解到蝸牛有奇葩的口和眼睛,但他也沒看過,所以,三人急不可耐地等放大鏡用。
“真的有眼睛,在後面的長觸角上;短觸角中間有個小洞,那是它的口嗎?好像真的有牙齒啊!”彬彬驚叫。
“快,快,給我看看!”旁邊三人齊聲大叫。
於是,四人拿著放大鏡圍著蝸牛觀看了許久。
“妍妍,你把我們討論的觀察結果記錄下來,我照著回答問題。”
“嗯,好的。”
“貝貝,顯示活動任務。”
光幕展開,問題顯現:【活動1】用放大鏡觀察,藉助放大鏡觀察與只用肉眼觀察,看到的現象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觀察比較小的物體時,直接用肉眼觀察可能看不清,這時我們就可以藉助放大鏡這一類工具幫助我們進行觀察。放大鏡能放大細節,利用它觀察物體更大、更清晰。”
“回答正確,獎勵10積分。”
“我們去找花朵觀察吧。”
“那邊有幾種花,那兩種開紅花的是什麼植物?”琪琪邊叫邊往花朵處跑,眾人也一起跟上。
“這是非洲菊,那是木槿花。”丁學成提前做了功課,毫不猶豫答道。
彬彬見沒有發揮的餘地,拿著放大鏡便上前觀察。由於放大鏡抬得過高,鏡面又正對著太陽光,非洲菊的一片花瓣被燒了一個針眼大的洞。
琪琪湊得很近,被嚇了一跳,尖聲道:“哇,好厲害,這是怎麼了?”
丁學成剛好有這方面的體驗,立即解答:“放大鏡除了主要功能,放大物體的影像;還有次要功能,聚光,有聚焦取火的作用。”
“還能生火?”
“是的,在野外求生時,在沒有現代取火裝置的情況下,只能鑽木取火或者聚光取火。放大鏡取火是其中一種,還有把水裝在塑膠瓶、塑膠袋內,弄成中間厚邊緣薄的形狀,也能聚光取火。”
“真的啊,太實用了,如果遇到那種情況,我們一定跟緊你,有火取暖,還能吃上熟食,嗯,還能抵擋野獸!”兩女孩眼睛直冒星星,似乎很神往的樣子。
丁學成暗道:“我差點被嚇尿了!你們還向往,不可理喻!”
彬彬終於找到說話的機會,也加入討論:“放大鏡由鏡柄和鏡片組成,鏡片是一種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做透鏡常見的材料有玻璃,他剛才說的是水透鏡,類似的還有冰透鏡,少部分是寶石、水晶等。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放大倍數增大,望遠鏡和顯微鏡就是這個原理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