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認識就拉人當跑腿的——歷中行對郭金猊的自來熟很無奈。
忽然,鄰方一陣響動,他抬頭望去,是李茹在探方裡撿她的長沿草帽,應該是匆忙間滑了一下,半邊褲腿都是土灰。
“慢點小茹,”歷中行沖她道,“擦傷沒有?倉庫那邊有急救包。”
“沒有沒有,就蹭了點灰,沒事兒。”李茹戴上帽子,三兩下爬上來,手在褲子上到處拍了幾下。
歷中行瞥一眼幾乎完全沉落的太陽,有些納悶。
隔天,姚江開車送來了郭金猊捎給他的東西。
兩份,一份是給李茹的護膚品,一份是給他的,拿個禮盒包著,紮了五顏六色的絲帶。
東西擱上工地邊支起來的折疊桌,路過的學生和民工都忍不住往那鮮豔的顏色上瞟,歷中行有點尷尬,他本以為就是郭金猊新出的書之類的。
索性直接拆了。
但等歷中行把裡面那個舊尼龍包拿出來時,什麼尷尬都沒了。
“我還以為這套東西早就扔了。”歷中行笑笑的,但姚江覺著他有點難過,“後來用的都不太趁手……虧她能找著。”
這是他念書時下田野的工具包:寬窄各異的木、竹製簽條,緬甸的小刀,各種一件過鑄造成的手鏟,長柄調羹,棕刷、羊毛刷,線繩水平儀……入學時一件件配齊、替換、最佳化成的這麼一套,使起來得心應手。從郭恕門下離開時一件都沒帶走。算算快十年了。
“謝謝你啊,姚總。”他看了一會兒,抬起頭,“一起吃頓便飯吧。”
姚江想自己是跟著沾光,無功受祿,不過他也有事要談:“我還欠你一頓。”
“下次吧,今天大家一塊兒怎麼樣?我們新梁遺址考古隊正式開展工作了,還沒團建過呢。”歷中行態度謙和,邀請他。
姚江點了頭,幹脆先談正事:“歷教授,有媒體朋友得知這邊挖到東西,所以找到我,想託我問問你們能不能接受採訪,介紹一下萬彙挖到的遺址情況,還有能不能來做個正式的拍攝。”
其實自媒體時代訊息傳播很快,這一個多月網上早就有了路人上傳的大大小小的照片影片,一些營銷號也轉發過,只是沒有實地來訪的。
“我個人的想法是,媒體宣傳不利於文物保護,之前有過度宣傳引來文物販子的,不得不在現場修圍牆,或者派民警二十四小時巡邏保護。不過這個沒有硬性規定,隊裡的年輕小朋友們大多是很歡迎這類活動的,等會兒聚餐的時候我徵求一下大夥兒的意見吧。”歷中行開誠布公道。
姚江做這個中間人也有自己的考量,一來他和這家媒體素有往來合作,二來宣傳新梁遺址也相當於提前給萬彙城打響名頭,所以樂見其成,聽了歷中行的觀點不免抵觸,可他比歷中行大上五歲,聽他把自己那些沒差幾歲的學生稱為“年輕小朋友們”,嘴角又抿了抿。
“好,那看大家意見。”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