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 第685章 內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85章 內閣 (2 / 3)

歷代以來,皇帝要分宰相權,往往都是用宦官來牽制相權。但是唐朝的宦官權勢之大,禍害之深,卻是讓李璟無法繼續這種方式。現在李璟的大行臺,州和行省的權利削弱,權利集中到了大行臺。左右僕shè就相當於宰相,而且權利巨大。六部的權利也極大。

李璟雖然建立參謀院分了宰相對軍事方面的權利,但其它權利依然巨大。沒有掣肘的權利,是不受控制的。

因此,李璟想來想去,既然不願意用太監來牽制相權,那麼最後便起用內閣制。

不同於明朝的內閣制,李璟的打算依然是堅持唐宋的宰相制度,並且以左僕shè為首相,以右僕shè為次相,以六部尚書為副相。此外,以文華殿學士選任內閣學士,充當明朝司禮監太監們的角sè。

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行尚書省有擬票權,而李璟擁有批紅權,李璟不可能所有事務全部自己決斷,因此這批紅權會大部份交給內閣來按李璟的意思代筆。

如此一來,最後六部擁有行政權,而左右僕shè與六部尚書擁有議政權,但真正的決策權掌握在李璟和內閣的手中。

內閣學士品級比六部尚書要低,也不得兼任六部尚書與左右僕shè和左右丞這樣的尚書省職務。尚書省的左右僕shè、左右丞、六部尚書也不得兼任學士之職。

如此一來,尚書省為外廷,而內閣為內廷,一內一外相互牽制,卻又嚴禁宦官和後宮干政。

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李璟的決策地位。

要想爭奪天下,李璟認為這些制度上的東西卻是必須早早創立。越早創立,受到的阻礙越少,將來內部的隱患也越小。

雖然這內廷、外廷的制度,必然會引來內外的爭端,但自古以來,相權一直在減弱,而君權一直在上升,這種爭端是無法改變的。而且李璟始終認為,有相互制衡的內外兩廷,總是比一家獨大,造成權相這種情況更好的。

堂上眾人,都是如今李璟小朝廷的核心人員,到此時,已經完全領會了李璟的這次改制的目的。

分權和平衡!

地方上有民政、司法、軍事三權分立,軍中也有統兵權、調兵權、握兵權三權分立,現在就是大行臺的核心,也開始把行政權、議政權、決策權三權分立了。

不得不說,這位郡王雖然年經,但這一手卻玩的漂亮,處處分權,其實也就意味著郡王處處的集權。

財權集於大行臺,兵權集於大行臺,行政權亦集於大行臺。

李璟之下,左右僕shè和六部這本來權勢極高的職位,轉眼間,就已經只有了議政權和行政權。

攘外必先安內!

這一直是李璟的治政理念,若是不能把內部打的堅固了。那麼只知道一味的猛衝猛打,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

如那些塞外部族入侵中原,多少部族軍事上連戰連捷,建立過政權,可最後能撐不過百年,甚至撐過五十年的都極少。

晚唐五代的軍閥更多,建立過zhōng yāng政權的就有五代,可都沒能撐過五十年。

究其原因,李璟認為他們根本沒有一整個穩固的制度。

如李克用,河東軍勇猛無雙,東征西討幾乎很少有敵少,可李克用四面出擊,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敵手,事實上戰略上的處境卻越來越差,甚至被朱溫殺到太原城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