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九更送到,繼續求月票!在此感謝oz飛雪zo、nickky、我如是、徐柳柳、1太子1、benzo、緣分四月、夢想從未完成諸位的月票支援和打賞!謝謝大家!)——
宣旨宦官的聲音很大,巨大的宣政殿內和殿外三千多名朝參官員都聽到了這個封賞。許多官員都驚訝的目瞪口呆,二十一歲的三公、使相,一人領三鎮節度使,而且居然還圖形凌煙閣。
很多頭髮花白,年紀都七八十歲的京官感覺自己大半生都白活了。他們宦海仕途沉浮一輩子,大多連個五品都沒能混上,就是身上的淺緋袍和銀魚袋,那也不過是聖上看他們年老資歷高,而御旨賞賜的。
可李璟才二十一歲啊,既非皇親國戚,更不是什麼世閥豪門,一個農夫出身,祖上幾代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邊軍小校,他李家到底祖墳上冒了什麼青煙,居然二十一歲就已經位列三公,圖形凌煙閣了。
新升任的殿中侍御史王鄒忍不住就想要站出來反對,可很快身邊就有同僚拉住了。那同僚眼神向他示意,嘴角往丹墀下站著的那幾個相國和四貴努了努。
以盧攜為首的政事堂相國們都安之若素的坐在那裡,盧攜、鄭畋、王鐸、於琮、李蔚,就沒有一個出聲反對的。他們不但沒有反對,反而一個個面露微笑。再看皇帝的身邊。田令孜、西門思恭、楊復恭、張泰這四個大太監也一樣一聲不吭。
只要稍有一些心眼的人都能看出來。這道聖旨是得到政事堂和四貴同意的。
大唐天子與諸相共執天下。到了晚唐,還得加上宮中的權勢太監一起。皇帝的權威反而最小,聖旨不是皇帝說了就算的,得先經過政事堂與樞密院同意之後,才能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沒有經過政事堂和樞密院的同意,皇帝的話根本就不為律法承認。三省更不會完成這個程式。
現在李璟的封賞既然是鄭重的聖旨,那這就說明,這是經過了政事堂與樞密院的同意之後,由中書省草擬聖旨,門下封駁審議,最後發給尚書省執行聖旨的。上面不但有國璽,還有政事堂相公們的政事筆批示,並且三省各半部都在上面署名蓋印過的,這是極為正式的一道旨意。
就算王鄒有意見,也是根本沒有作用的。
眾官的驚訝之中。田令孜卻是輕鬆了一口氣。
下面的官吏只道這道聖旨封賞太高,他們卻不知道。一向不怎麼理政,將政事都交給田令孜,由著政事堂和樞密院處理的天子李儇,這次對於李璟的封賞一事,卻極為少有的親自參與。並且一開始提出的封賞甚至比這高的多,皇帝居然要給李璟封王。雖然只是一個郡王,大唐的異姓王有很多,可這仍然是嚇了政事堂的幾個相國和樞密院以及宣微南北兩院官宦們的震驚。
李璟確實有功勞,可他的功勞說起來也算不得什麼。其實真按規矩來,李璟原先的封賞早就已經超格了。想大將高駢,論起功來,那比李璟高了不知道多少。如果李璟能封王,那高駢更應當早就封王了。
眾人一番苦勸,皇帝就是不為所動。這個年輕的天子,也在對於李璟有點異常的欣賞,就如同他當初對於田令孜一樣。不管別人的反應,最後硬是把田令孜這個小馬坊使提到了如今最炙手可熱的位置,甚至還稱之為阿父。
李儇雖然年少,可執拗起來,卻是誰也勸不動的。
關健時候,田令孜突然心中升起一個念頭。他笑著向皇帝提議,李璟如此有才幹之人,確實應當多分擔一些擔子,但一下子封為郡王有些不太合適,畢竟他還太過年青。不過,可以給李璟換一些封賞。比如,讓李璟兼任鎮**、平盧軍、盧龍軍、大同軍、成德軍、義武軍、義昌軍、魏博八鎮節度使。
這個提議一出,當時把政事堂諸相和其它幾個大太監都震住了。
連天子也都驚到了,實在是這個封賞比起郡王來,郡王也算不得什麼了。
盧龍、義武、成德、義昌、魏博五鎮加起來,已經就是整個太行以東、黃河以北的所有地盤了。如果再加上淄青的平盧鎮和遼南的鎮**,再加代北的大同軍,那李璟的轄地可就已經佔據了大半個關東了。
就算天子對李璟再好,這個時候也是知道些輕重的。
如此一來,李儇反而最先不肯同意了。
不過田令孜卻並不是完全的以退為進,他好像真的和李璟達成了什麼協議一般,全力的向皇帝幫李璟爭奪。最後加上一個得了田令孜示意也跟著附和的首相盧攜,一起爭取。弄的鄭畋和於琮、王鐸以及四門思恭等人全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