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到卑沙城的那些饑民現在情況可好?”又聊了幾句,李璟和王重都打住不再談教導官的事情,李璟轉而問起了送去遼東的那些饑民。
兩次難民潮,登州陸續送了有送不多二十萬人到遼東。其中有小半被安排去開採礦產,另外的十多萬則分別安置到青泥和卑沙兩城,進行墾荒囤田。
卑沙城這邊送去了有六萬餘口人,王重按李璟的命令,組織這些難民開墾荒地,並提供口糧以及農具耕牛種子等。
“情況還不錯,有登州送來的糧食,另外我也學登州這邊,組織了捕魚隊日夜捕魚,並有罐頭作坊每日大量生產罐頭,捕來的魚不用擔心壞掉。這些天已經開墾了不少的土地,陸續種下了大豆。卑沙城北面最近不斷有一些百姓遷移過來,想要留在卑沙城。”
聽到有許多遼東百姓向卑沙城遷移,李璟也不由心中一動:“這些百姓原來居然在哪?”
“這些百姓主要還是卑沙城的西北面,這次不但有很多百姓想要遷入我們卑沙城,也有許多想遷入青泥城植祖全文閱讀。我們初步估算了一下,大約有數千戶人口。”
李璟聽了很是高興,先前忙著救災,雖然他接任了安東都護之職,不過也只是派了數路使者往遼東各唐人部送信,讓他們重歸大唐治下。具體的,並還沒有開展什麼行動。沒有想到,現在竟然有幾千戶百姓要遷入鎮東軍控制的青泥城和卑沙城。要知道,遼東可並沒有受災,這些人要遷入鎮東軍的地盤,無疑肯定是覺得這邊更好了。
“收,來多少我們收多少。遼東雖然苦寒一些。但是地大。不但能耕種,還能放牧。人口也是資源,都收下。”李璟沒有猶豫。
王重當天返回遼東之後,便與青泥城的林武開始接收那些前來的移民。第一批三千餘口移民接納之後,沒多久。又來了一批。剛開始,王重等人還很高興,以為是朝廷要重建安東都護府的訊息在遼東傳出後,引來的百姓。但隨後,越來越多的人南遷而來,情況就不太對勁了。
王重派人詢問那些南遷的遼民。結果得知他們南遷,乃是因為積利州和建安州打起來了,雙方大戰,百姓也跟著受戰火荼毒,又聽說南面海邊的卑沙與青泥城都歸了大唐,於是都往南邊遷來了。
得知這個訊息。王重立即派出斥候騎兵往北打探。經過打探,王重將得到的訊息送到了登州。
事情並不複雜,在卑沙和青泥、都裡鎮的北面,經過幾個漢人的小勢力後,就是大唐曾經在此設立的積立州,再往北,便是建安州。積立州一直為高句麗的貴族所控制。而建安州卻是契丹一個大部族所控制。說來這兩支勢力也並不太強,兵馬都不過幾千人,但他們也都不是孤獨的。積利州的後面是遼東的諸多高句麗部族,雖然唐滅高句麗,可高句麗滅國後,雖然很多百姓被遷走,但高句麗貴族卻是一直幫大唐管理著遼東。到了後來大唐撤出遼東,高句麗勢力更加的壯大起來。而且整個高句麗貴族勢力,他們的背後還有著渤海國的支援。
建安州的契丹部族同樣不簡單,契丹一直在與河北的盧龍軍爭奪著遼西營州。爭奪了上百年。但也有一些契丹部族,繞過了遼西,直接進入了遼東擴充套件。這支進入遼東的部族乃是契丹大族迭刺部的一個分支刺部。他們能深入遼東,甚至到達遼中一帶,自然是因為後面有大部的契丹支援。
據說兩邊往年就經常交戰。難有平靜之時。一旦兩邊交戰,最倒黴的就是那些遼民,不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或者高句麗人等各族人,都會被兩邊涉及。有的時候,甚至契丹人搶完,高句麗人又來搶,苦不堪言。
不過今年的情況似乎比往年更惡,兩邊已經打了好幾仗,而且有越打越大的趨勢。據偵察,契丹連刺部已經得到了從遼西來的大股援兵,而積利州的高句麗人也聯合了烏骨城、大行城、泊釣城等高句麗勢力的援助。
幾家打的越厲害,那百姓就越倒黴。許多百姓紛紛南逃,一路逃到了遼南海邊。
“表面上看來是契丹人與高句麗人的爭鬥,但其實這是契丹人與渤海人在爭奪東北的霸權!”李振看完報告之後,沉思了許久,一針見血的指出來道。
對於這種觀戰,李璟也是持贊成態度的。早其東北的霸主是高句麗,立國七百餘年。但後來被唐朝和新羅一起聯手滅掉了。之後,雖然高句麗貴族勢力依然不小,但從沒有恢復過來。初唐時,契丹國一度崛起,但那時的契丹太過猖狂,主動的挑戰大唐。雖然武則天之時,唐軍數次兵敗契丹之手,但戰術上一時的勝利,根本改變不了他們與大唐戰略上的差距,最後還是被大唐給打的跪地求饒,從此一厥不振,萎靡了上百年。
這個時候,粟末靺鞨部趁機而起,他們原本只是契丹手下的一個小兄弟,跟著一起反唐。誰料最後契丹被大唐打福,反調轉頭來,充當了大唐的刀斧手,反過來追殺靺鞨人。不過靺鞨人卻大敗了契丹人。唐朝出於牽制契丹的考慮,並沒有繼續對這支靺鞨人出兵,而是反而加封大祚榮為震王。大祚榮於是建立了震國,並歸附唐朝,成為大唐的一個羈糜州。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