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 危急存亡之秋
◎趙建說的“南巡”就是跑路。◎
話說唐老將軍接到兵部命令, 率領大軍從通天谷繞路欲襲擊圍困晉城的順國軍隊。深夜行軍,以為能躲過敵人的注意,沒想到剛行到通天谷,兩邊山上便滾下無數巨石, 接著是暴雨一般的箭矢, 士兵慘叫不絕、死傷無數。唐老將軍和盛榕多次突圍,奮戰三日三夜, 最終在疲憊和絕望中以身殉國!
聽聞唐家軍全軍覆沒後, 另一支解圍晉城的廂軍將領在恐慌之下竟率部將投降。故而晉城外再無救援的軍隊, 只剩下秦揚領雷霆軍協助晉城知府在城內死守。
聽了太子講述唐家軍慘烈的遭遇, 同為大周軍人,洛蔚寧幾乎能感同身受,悲痛與恥辱交織在胸腔。
十萬大軍, 大周唯一能與順國騎兵匹敵的軍隊就這麼全軍覆沒了。順國彷彿一頭無堅不摧的魔鬼,正在慢慢的吞噬著大周, 而他們彷彿沒有招架之力。
只見皇帝渾身疲軟, 眼睛鑲著淚水, 呆呆的。
向從天思慮良久,拱手道:“官家,唐家軍的犧牲乃大周之殤,可我們不能因此自暴自棄。如今當務之急有二, 一乃整兵北上繼續解圍晉城;二是繼續遣人議和, 盡快把戰事結束了。”
秦渡道:“順國連使臣都不接見, 還如何議和?”
自從順國重新發兵進攻後,以周國只想使詐欺騙他們休戰, 毫無議和誠意為由, 拒不接見大周的使臣。一路南下, 大有攻取汴京的氣勢,趙建故而才如此絕望。
向從天道;“此前順國以為我朝無誠意,臣認為,不妨派一位王爺或皇子作使臣,以展現我朝的誠意。”
此話一出,在場的太子、四皇子以及兩名親王驟然間變得面色暗沉,緊張得心跳如擂鼓。此前順國就有扣押使臣的無恥舉動,後來大周多次談判才把人放歸了。順國就一野蠻部落,如今兩國局勢比此前更為嚴峻,當了這使臣,幾乎等於有去無回。
趙建掃視諸王,看到個個畏縮不前的樣子,不禁失望。他也不想讓皇族之人冒險,但事關大周存亡,他們不得不作出一點犧牲。
兩名王爺均是趙建的異母兄弟,派遣他們難以顯出最大的誠意。在眾臣提議下,趙建選擇了其中一名王爺隨同四皇子出使,挑選百名禁軍中的精銳武士隨行,確保二王能全身而退。
四皇子一向身體羸弱,不問政事,過慣了悠閑自在的日子,危險的重任落在頭上,雙腿又軟又抖,哭著求趙建收回成命。趙建嫌丟人,立即讓馬都知將他帶了下去。
另一名隨同出使的王爺表面雖維持著鎮定,但也絕望得整個人都心不在焉。
決定好議和事宜,趙建又將目光掃過在場的將領。比起出使和談,領兵出征要更讓人膽寒。他問誰願領兵解圍晉城,為唐家軍複仇雪恥。眾將帥和此前多次請命出征的太子都鴉雀無聲了,畢竟連唐家軍都全軍覆沒,此行北上猶如給順國送人頭。
洛蔚寧內心激憤,很想請命出征為國雪恥,但想到楊晞又矛盾了起來。
說實在,趙建的確有意讓洛蔚寧領兵挽救大周,多看了她兩眼,發現她在糾結,起碼不是貪生怕死的畏縮樣,便欣慰地等待著她開口。
這時候,秦渡卻先踏出一步,拱手道:“官家,此時大周士氣不振,乃危急存亡之秋,臣請官家立刻準許太子親徵,臣願領兵隨同左右!”
自從聽聞唐家軍全軍覆沒,唐老將軍殉國後,趙珙方切身體會到順國士兵之強悍,擺駕親徵雖能出風頭,但更可能有去無回。他早早打消了這個念頭,沒想到秦渡又再提起,令他不由得深深打了個寒戰。
見趙建猶豫了,向從天附和道:“官家,秦帥言之有理,如今我軍連連敗退,順國氣焰囂張,若能讓太子親徵,不僅凝聚軍心,提振士氣,還能威嚇順國,這是唯今對抗順國最好的辦法了!”
這番話聽起來句句在理,實質包藏著向從天的禍心。他深知秦渡與洛蔚寧一樣的天真和愚忠,留在汴京只會壞了他的大事。若他與趙珙一同戰死沙場,大周沒了殿前司統帥,失去儲君,就是他求之不得的結果。
趙建根本不去考慮,不滿地哼了一下,道:“秦帥和太子都不能北上,朕另有安排。”
趙珙頓時鬆了口氣。
只聽見趙建環視眾人,面色忐忑,帶著心虛,繼續道:“一旦晉城不保,順國不到幾日將會兵臨汴京。朕打算南巡,讓秦帥領兵隨駕,而太子就留守在汴京處理政務吧!”
此話一出,十幾名重臣面面相覷,都驚得咋了舌。顯然,這時候趙建說的“南巡”就是跑路。他擔心順國攻陷汴京,故而事先南逃,把爛攤子扔給太子。歷朝歷代,不乏帝王如此,群臣理解趙建的想法,卻大都不認可。
首先跪下來勸阻的是親王,接著是吳煥。
然後秦渡也跪下來道:“晉城還在堅守,官家乃一國之君,不能在這時候離開了汴京,否則軍心潰散,百姓混亂,大周江山就……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