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8. 再啟程 (2 / 2)

大家鬥著嘴,吃東西也不閒著,老李頭端著酒,站了起來,清了清嗓子,說:“來來來,大夥都端起來,咱們就把這個算是三狗的入夥酒,好不好?”

“好”

“這個提議好”

“好就一口乾了這杯酒”,老李頭一口悶了杯裡的酒,把杯子翻過來,亮了亮空杯底。

大家紛紛乾了杯裡的酒,三狗忙著招呼大家吃東西,別盡喝酒了,酒有的是,喝光了我再去打,保證大家喝個痛快。

……

第二天一早,牛牯就來帶大家去裝貨,遂了角蚤的願,這次回程挑的是洋襪,裝滿了整個籮筐,也不算很重。

蘿蔔知道今早要挑貨回縣城,就早早的回到客棧,一起和大家吃了早飯後挑著空籮筐裝貨,牛牯聽老李頭說三狗腳起泡了,就問三狗,還行不行,能不能挑?

三狗不想吃白食,堅決要挑,牛牯就給三狗少裝了一些;大家給貨包裹上油布,就啟程了,出貨場,厘卡是不會收厘金的,只是檢查。

牛牯丟了幾包紙菸給司事巡丁(厘卡的工作人員),都是大熟人了,關係還處得這麼好,他們都懶得來查驗貨物,揮揮手就給放行了。

大家挑著洋襪原路返回,這洋襪最早確實是從洋人國家傳進來的,以前人穿的大部分是粗布做的襪子,粗布襪子不怎麼透氣,也不太保暖,舒適更是談不上了。

有錢人會穿棉布襪子,夏天甚至是絲綢做的襪子,涼爽絲滑;其實絲綢本來不大適合做襪子,腳出汗之後,容易打滑、起皺,穿著不舒服。但富人家一般不做重活,很少出汗,就沒事了。

不管是棉布還是粗布襪子,當時都是手工做的,都有個缺點,就是容易結塊,出汗後襪子佈會皺在一起;有錢人不怎麼出汗,棉布襪子每天都換,就沒什麼問題。

窮人家一般是穿粗布襪子,沒半天就汗溼起皺結塊了,一天不洗就會發臭,穿著走路,腳板底像踩著塊淤泥一樣,很不舒服。

後來出現了針織的洋襪,透氣、舒適、保暖,顏色式樣還挺多,價格也不是很貴,從幾個銅板到幾個小洋都有,所以很多稍微有點錢的人,都會買洋襪來穿。

穿的人多了,就供不應求了,因為銷路好,利潤高,靠近江浙一帶的產棉區,很多人就自己買來機器,做棉襪、汗衫、內褲、毛衣、毛線帽子、手套、圍巾等針織品。

特別是織襪機,有簡單的手搖織襪機,操作維修都很簡單經濟,買來在家裡自己織,一臺一天可以織出幾十雙襪子。

有的人還揹著挑著手搖織襪機到處走,直接上門給人按腳碼定製襪子、或是修補破舊襪子的;在家裡做的,規模慢慢做大了,超過一二十臺機器就算是襪廠了。

後來有了更先進的電動織襪機,那個生產速度就更快了,再加上其他的針織機器,所以在江浙地帶開了很多的針織廠;做出來的襪子衣服等針織品銷到全國,襪子名字也繼續統稱為“洋襪”。

至於後來更先進的尼龍襪子,是民國27年(1938年)後的事情了,直到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尼龍後,同年才有第一批尼龍襪投放市場,到中國市場更會晚一點。

當時的江西主要是產糧、產茶、鎢礦等,贛東北地區還有茶油、夏布、草紙、木材竹料等,但很少種植棉花,不是產棉區。

所以這些洋襪衣服什麼的,都是從浙江過來,經浙西衢州到邊界江山運過來;有專門做這種生意的貨主東家,也有自己挑著貨走街串巷賣的貨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