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狐道上,秋風在狹窄的山道上呼嘯而過,發出嗚嗚的響動。
兩邊峭壁高峻,刀削斧刻,人鳥難逾。
猿啼悽切,鳥鳴空幽。
淶水在旁邊靜靜流淌而過。
到了這裡,人們只感覺到,便是水流之聲中,也會帶上幾股陰森之氣,讓人不寒而慄。
也不怪李破多餘,演義體小說,最喜歡在這種地方兩邊弄些埋伏,點把火啊,扔點石頭啊什麼的了。
但實際上,進了飛狐道,你就知道,那不太可能。
兩邊群山莽莽,綿延不絕,想要登上峭壁,得繞多大的圈子,就算上去了,又得有多少的耐心,才能等到敵人,也許石頭沒扔出去,自己先滾下來了。
飛狐道,是自然演繹,加上人工開鑿出來的一條山間狹道。
不很寬,也不能說窄,容大軍通行也沒什麼問題,一千多人走著,卻也不很寬敞。
飛狐道算不上年久失修,但也荒草滿地,寂寞了許多時候了。
諸國爭雄的時候,這裡偶爾還能打上幾仗。
但現在嘛,已經幾十年沒發生過戰事了。
主要是大隋一統天下,河北,晉地皆為隋土,馬邑雁門和河北北部諸地又沒多少往來,飛狐道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
最重要的一點是,突厥人不會經此,向河北發起進攻了。
因為高句麗佔據了遼東,突厥部族南下,要是選擇飛狐口,那真需要點勇氣,後路可就完全掌握在別人家手裡了。
而高句麗嘛,去到飛狐口攻擊河北,他們可要費一番氣力,根本挨不上邊兒啊,而自文帝年間打了一仗,慘敗之餘,高句麗也被嚇的不輕,再未敢南窺。
而到了大業年間,隨著大隋疆界的不斷擴充套件,飛狐道已然整個被大隋郡縣包裹,再無受敵之憂了。
沒有戰事,不通往來,就算大業初年,皇帝喜歡做各種工程,也沒想起來修修飛狐道。
當然,飛狐道上還留有著不少歷史的斑駁痕跡,只是這會,沒幾個人願意去追古朔今,沒那個閒情雅緻啊。
走了兩天,李破就有點抑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