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巨輪駛離太昌十五年(546年),太昌這一年號也用到了第十六個年頭,早些年群臣還會請求高澄為天子更換年號,但後來也再沒人提,眼瞅著江山社稷都要姓了高,天子的年號改與不改,也確實沒了必要。
元旦,高歡臨死前看到的那場日食如期而至。
高隆之提議以日食為由,指責元善見失德卻被高澄拒絕。
經過這麼多年的操弄,元善見的名聲早就臭不可聞,高澄不打算再拿日食去作文章。
甚至也沒搞什麼齊王當為天下主,朔日日食為之預的戲碼,他的篡位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無需再去畫蛇添足。
該來的終究來了,正月初八,高澄往邙山拜祭高歡後,正式開始為篡國而預熱。
由於高澄早在繼承王位時便已經在六辭六讓後收穫假黃鉞、九錫等殊禮,高氏代魏只剩了最後一步,受禪。
最先是洛陽縣、府二學中興起的齊王功蓋千秋、恩滿四海,天子是否應該效彷堯舜禪位讓賢。
這樣的討論居然沒有被官府禁絕,外地州郡長官得知訊息,無需高澄授意,紛紛發揮主觀能動性,偽造祥瑞。
幷州刺史陳元康聲稱汾水有大龜現世,其腹長有一個齊字。
兗州刺史劉洪徽上奏稱有漁民從黃河中撈起一個石人,石人倒是雙目健全,背後也只鐫有五個大字:「齊王主天下」。
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就連荊州刺史侯景也跑來湊熱鬧,向洛陽進獻與齊王有關的祥瑞。
高澄對於上述行為不作嘉獎,也不懲罰。
不作嘉獎,是因為高澄不想被後世人看笑話,畢竟這種把戲,他自己以前也沒少憋笑。
而進獻祥瑞也是各地刺史表現對自己的忠誠,以及對高氏代魏的支援,更不可能以此責罰。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冀州刺史元孝友進獻的祥瑞與眾不同,卻是信都城中數十萬百姓或簽名、或畫押,請求齊王莫要因對天子之忠,而辜負萬民之望。
元孝友的祥瑞送進齊王府的當天,元善見即下詔,封建州刺史高浚之妻為公主,而高浚之妻,正是元孝友之女。
這麼一出,也讓各地官員摸清了高澄的想法:原來齊王殿下喜歡這調調。
於是一場波及整個北方的***上書由此展開,州城、郡城百姓,會寫字的就籤個名,不會寫字的就按個指印,盡數作為民意,送抵洛陽。
住在深宮的元善見感受到洶洶民意,於同年四月,在尚書令高隆之的勸說下,寫下禪讓詔書,由高隆之帶上詔書與符節璽綬往齊王府,宣詔冊立齊王為帝,願以江山社稷相讓。
太史令也以天象為由,加以左證魏德以衰,群臣紛紛勸進,均表示齊王有大功大德,理當順應天意民願與百官之請,登基為帝。
只是這一切都被大魏最後一個忠臣齊王殿下給嚴詞拒絕。
高澄厲聲訓斥高隆之,宣稱他與先王兩代人掌權,一心只為匡扶社稷,救萬民於水火,渤海高氏以忠孝傳家,他不能置祖訓於不顧。
當然,小高王自己也不知道自祖父高樹以上,祖宗們都留有什麼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