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淮清楚,新世界在邵氏院線下畫,拿到2000萬票房,也是略賺罷了。
外埠才是一切利益所在。
這也是為什麼八九十年代港片最烈火烹油時,電影業被譽為收益和金融、地產一樣了。
為什麼辣麼多社團,不止港島本地的社團都蜂擁而入來恰飯。
一部港片從開始到下映幾個月或半年多,甚至更短時間,百分之幾百的利潤。
………………
TVB電視城,掛了和趙東淮的通話後,邵奕夫久久無言,他這兩天正打算給趙東淮開慶功宴呢。
突然的一通電話讓邵大亨很無奈,無力。
換了幾年前……算了,幾年前他就不可能讓一個“有潛力還不聽話、不是自己人”的外人在邵氏院線上映電影,更別提後面的全線支援了。
這不是1983年10月了麼,到85年4月所有院線都或租或賣給潘迪笙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也知道李國興的名字,是華人影壇裡的二代級,有關係有錢,好像也打算進軍影壇,只是沒想到李國興會以這樣的魄力跑去找趙東淮合作。
“那個小李,怕不是想以新世界當頭炮,打響自己的公司名號,否則……這價有點太高啊。”
實際上的確如此,李國興原軌跡裡是1984年明年創辦娛樂公司,在港島本埠製作電影不多,但在外埠發行上,也是八九十年代港片裡一個招牌。
“如果趙東淮能像是楚原他們一樣聽話,就好了,說不定還有重振邵氏兄弟的機會。”
可惜並不是。
邵老闆心目中的好導演,自然是拿穩定片酬,比如一部幾千塊,一週六天泡在影棚裡不斷拍片,不斷填充邵氏院線的。
996才是大商人的最愛。
可趙東淮這部新世界,連資金都是對方自己搞定的。
他是借給了趙東淮300萬,但也有抵押物,內地公有企業工廠的200多萬債務,以及還要按滙豐利息算利息的。
他同樣知道,當初有那樣的起步資本,他不借給趙東淮,對方也能靠那關係從其他渠道搞來錢,就說趙東淮跑去找一些愛國企業家如霍生,……那就不叫事。
霍生肯定樂意幫忙,最多是多跑一趟麻煩點。
當然,有他的支援,趙東淮崛起之路順利了很多,但他幫的都是小麻煩,不是無力破解的難題。
小麻煩??小麻煩算事麼。
那傢伙的回禮也不差,阿發片酬已經漲到50萬、80萬甚至100萬了,目前多得是電影公司接洽周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