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不管是諸葛亮也好,周瑜也好,若是像前次那樣,叫曹軍迂迴踏足長江南岸,對於二人來說,那可是相當棘手的,幸好那次禰衡為避免被劉備軍發現蹤跡,只帶了區區五千人,可是,倘若是五萬呢?
另一方面,曹操聽從隨軍司馬、參丞相軍事荀攸的建議,將麾下徐晃、樂進調至石陽一帶屯紮,以換來江哲、曹洪、趙雲三人。
畢竟,周瑜眼下屯兵赤壁,江東實力已被逼入長江南岸,再叫江哲屯兵石陽,顯然是大材小用了,再說了,眼看著大戰將近,作為自己最信任的謀士,曹操如何會叫江哲身處外地?
曹操給徐晃、樂進的命令十分簡單明瞭,肅清長江北岸殘餘東吳勢力,伺機對江夏用兵。當然了,只是配合大軍佯攻而已,畢竟徐晃與樂進都是騎將,不習水戰。
其次便是迎合郭嘉十萬大軍抵達。
同孫、劉兩家的做法一樣,曹操叫麾下大將分別在長江北岸設營,與孫策、劉備隔江而對,一待時機成熟,便大軍進攻……
可是,什麼叫時機成熟呢?
水軍操練完畢?還是郭嘉率十萬大軍趕至石陽?
其實不過是託詞罷了,眼下對於曹操來說,哪裡還有什麼時機成熟可言。
論實力,曹軍四十萬,三十萬陸軍、十萬水軍,已遠遠超過孫、劉兩家幾近十萬的兵力,就算郭嘉率軍抵達,也不過多了十萬陸軍而已,對於眼下處境,十萬陸軍,又能起什麼作用?倘若是水軍,那自然是另當別論。
戰況一時間,幾乎又回到了起點,要取江東,仍需藉助水軍,只不過對於荊州水軍,曹操顯然是不抱希望,而寄以厚望的曹兵,也就是青州兵、豫州兵,卻又不通水性,要訓練到他們有能力與江東一戰,那要訓練到何年何月?
有沒有辦法,叫不通水性的青、豫兩州士卒,也能登船殺敵呢?曹操最近這段日子苦思冥想,犯了數次頭風,仍是無計可施。
戰事,一時間陷入了僵持階段,不過無論是曹操也好,孫策、劉備也罷,他們都明白,眼下要麼不戰,一戰……便是大戰,不死不休!
建安四年八月中旬,郭嘉率軍抵達了石陽,稍稍歇息幾日後,開始頻頻向江夏、夏口施壓,只不過東吳大將甘寧亦趕至江夏一帶屯紮,對於他精於水戰的錦帆軍,麾下無水軍的郭嘉顯然是無計可施。
郭嘉不是沒有想過,將甘寧誘上岸上,圍而誅之,可惜任憑他如何引誘,甘寧就是不登岸,只率眾橫行江上,不管郭嘉詐敗也好,辱罵也罷。
而同時的,遵從郭嘉以戰養戰、以戰練兵的方針,曹操每每令蔡瑁出寨襲江南,少則數千,多則數萬不等,擾得劉備、孫策無法安寧。
而勝率,亦從屢戰屢敗提升至十戰九敗……
雖說只是小小勝過一、兩場,然而卻給諸葛亮與周瑜敲響了警鐘,畢竟,曹操坐擁七州,東吳偏安一隅,曹操耗得起,東吳耗不起。
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戰術,江哲與禰衡顯然是不認同的,可是眼下,江哲也沒有良策可以瞬間提升水軍實力,禰衡更不必說。
至於賈詡與司馬懿……
對於有毒士之稱的賈詡來說,就算是用三十萬士卒喚孫、劉十萬兵,那能又怎樣?
至於司馬懿嘛,死些小兵小卒,與他何干?相反的,他倒是不怎麼希望東吳過早滅亡,這倒並非什麼‘鳥盡弓藏’,只不過‘鳥’都死完了,那哪裡會再有顯示‘弓’威力的機會呢?
他司馬懿,眼下可僅僅只是一個徒有虛名、毫無權職的參軍而已啊!
曹操也算沉得住氣,就這麼與孫、劉兩家僵持了一個月,不過諸葛亮與周瑜,顯然是有些沉不住氣了。
比起曹操來,諸葛亮眼下更為顧及東吳,因為劉備的家底最近已經消耗得差不多,在這麼下去,恐怕還來不及被曹操滅掉,就先要被東吳吞併了;
而周瑜則是從大局考量,眼下對於曹軍,江東的優勢在於水軍,也就是說熟悉水戰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