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開端
“終於追了啊……”
諸葛亮喃喃說了一句,眼中神色很是複雜。
雖然對於將江哲困在華容道這件事,諸葛亮並非很有把握,然而確實有幾分自信,前前後後連番用計,就賭江哲在最後一刻因鬆懈而掉以輕心。
一個時辰之前,就在劉備等人談論後面追兵的時候,諸葛亮心情並不是極好。
縱觀天下英傑,諸葛亮並不敢自誇才智無人能及,只因天下太大,奇人太多,然而既有深謀遠慮,又懂奇術妙陣的,恐怕偌大天下,只有江哲能與他相抗衡了。
從新野始,諸葛亮一直與江哲較量著,同時亦是更為肯定,天卷下冊《奇門遁甲》必然在江哲手中。
天地人,天書分三卷六冊,天卷,無疑是最難對付的!
而事實也證明,手握天卷下冊《奇門遁甲》的江哲,實堪稱是諸葛亮首要勁敵。
可是另一方面,諸葛亮亦在暗暗慶幸……
諸葛亮幼年時便才智遠超常人,與他為伍的,只有龐統、徐庶等一眾好友,俱是學識淵博的名士,眾人時常在一處博弈,或是談論兵事,然而在諸葛亮得到《六丁六甲》之後,龐統、徐庶等人也不再與諸葛亮談論兵事了……
《六丁六甲》,操控天象,若是連天時也被對方掌握,試問如何能戰?
最初,諸葛亮發現了這個原因,是故將《六丁六甲》束之高閣,可是這樣一來,反而引來心高氣傲的龐統的極為不滿,所謂用兵之道,自然是要化不可用為可用,用之以拒敵。既有奇術,卻不用,豈非是故意相讓?豈有此理!
隨後,龐統去了冀州,他要證明,即便是不靠那‘旁門左道’,僅憑才智,他龐統亦能嶄露頭角於亂世!
龐統的離去,叫諸葛亮心中有些沉重,每日在隆中草廬看書,或是自己與自己弈棋,漸漸地,他與徐庶、石韜、孟建等一干好友疏遠了……
原本的良師益友,似友似敵的至交,在諸葛亮得到天書之後,已不足以與諸葛亮相抗衡,換句話說,亦不足以叫諸葛亮施展全部本事去對付,即便是龐統,亦是如此……
早前在隆中草廬時,諸葛亮可以說是坐觀天下豪傑,欲擇而輔之,然而在得到天書之後,諸葛亮顯然是在‘自我放逐’了……
除了劉備皇室後裔的身份稍稍叫諸葛亮有些動心外,也只有龐統的迴歸……唔,不如說是龐統口中江哲的出現,叫諸葛亮再復打起精神……
同樣是深謀之士,同樣手握天書,同樣是天書天卷!
從新野、樊城到江陵,諸葛亮幾乎是嚐到了敗北的滋味,這是他往日所不曾遇到的……
同樣是想打敗江哲,然而龐統是為了取代江哲名望,以證明自己;而諸葛亮,則不是,他眼下僅僅是想找個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罷了,只不過,這個對手的統兵經驗,實不是眼下的諸葛亮能與之抗衡。
一方面,在江哲忌憚諸葛亮的同時,諸葛亮亦深為忌憚江哲,欲早早將其除去;可另外一方面,諸葛亮又不想江哲如此輕易便被自己所擊敗,即便是擊敗,亦要堂堂正正,在江哲施展出渾身解數之時,再將其擊敗……
畢竟,如江哲這般人物,既是遠謀之士,又手握天卷下策的勁敵,天下間,只有一位!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在這兩本天書之上亦是如此,雖說天書奇術的強弱,再與運用得當與否,可惜,地卷先天便弱了天卷一籌,人卷更不必說。(這是相對的,以後會說到)
眼下,諸葛亮親眼所見,江哲並不曾被自己困在華容道中,心下欣慰此強敵本事之餘,諸葛亮這才苦思應對之策……
倘若江哲這麼好對付,自己就算是助主公成就大業,保自己諸葛家不淪落在亂世,又能怎樣呢?
可以說,諸葛亮出山,並非全然是為劉備,應該說是為江哲,同時,亦是為證明自己,不需什麼名望地位,只要有能與自己抗衡的對手,叫自己得以使出一身才華。即便是敗,只要能施展自己本事,亦不枉此生!
天邊旭日冉冉升起,諸葛亮已明明白白望見了不遠處的曹軍輕騎,粗粗一算,怕是不下萬餘!
不簡單啊,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