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和往年不同,中秋就放了週六和週日,許青舟和宋瑤基本都在家裡。
28號,星期一。
宋瑤去找李岱月教授聊免課申請的事情,許青舟留在家裡完善趙升文教授他們的實驗模型。
經過這麼久的積累,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多物理耦合模型,可以有效描述電化學、熱學和力學等多個物理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許青舟開啟資料夾才發現,在他去瑞士的這一個月裡,趙教授他們還做了些新的嘗試。
比如使用煤基高嶺土,利用化學刻蝕後在 Ar氣氛下鎂熱還原製備了多孔矽奈米材料。
“效果不錯。”
望著資料圖,許青舟點了點頭。
這種材料擁有&nAh·g^1的首次放電容量和&nAh·g^1的充電容量,在100mA·g^1的條件下,100次迴圈後仍提供&nAh·g^1的可逆比容量。
電池效能高,缺點同樣明顯,製備流程複雜,不大可能大規模生產。
除了這個,課題組還以商業 AlSi合金用鹼來化學刻蝕製備出奈米多孔矽材料。
&nAh·g^1,0.3C條件下迴圈&nAh·g^1的容量.
在實際的應用中,基本都是會在矽材料上包覆一層碳,以此來提升其電導率,同時還能增加材料間距,提升其電化學效能。
許青舟看得津津有味。
以前經常聽人說:“研究生的價值,不在於你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你創造了多少知識,你學得再多,充其量是個圖書館,而外界對伱的評價,只會基於你的工作。”
許青舟挺認同。
但,知識的積累同樣重要。
現在沒時間去親自動手實驗,只能先看看資料,積累點經驗,電池畢竟是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的研究熱點。
另外還有鋰枝晶相關的實驗資料。
各種圖文資料,有固定的充放電週期內裂縫內Li枝晶長度的淨變化與容量的關係圖,還有電壓與時間關係圖。
【在7 MPa堆疊壓力下,電流密度為3.0&nA&n2和容量為3.0&nA/Li】
許青舟現在的工作不算特別難,就是利用最新的資料對模型進行迭代處理。
資料比人的感覺更真實,透過資料瞭解新樣品內部的結構,以便更好地調整引數,確定出更加優質的材料配比。
許青舟先把資料這些全部都過一遍了,才把資料匯入模型。
宋瑤帶著列印好的申請表去找李教授。
辦公室裡,拿到申請表,李岱月看了一眼,沒什麼問題,隨即又遞給宋瑤一個u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