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華,1943年出生廣東普寧縣。41軍121師363團參謀長。1979年2月24日犧牲,時年三十六歲。”
王亮:“王烘,1934年出生廣東普寧縣,41軍121師362團副團長。”
“1979年2月22日,王烘帶領362團二營經扣屯去執行炸燬納隆橋的任務。途中遭遇到越軍猛烈襲擊,王烘指揮二營向附近部隊靠攏的時候,再次突遭越軍火力強襲。”
“二營長身負重傷,步話機也被炸燬,兩名電臺報務員犧牲,指揮聯絡中斷,部隊因為無法組織反擊而被打散。前衛部隊迅速撤出了越軍火力範圍,在公路南側翻山向西走。”
王亮嘆了口氣,繼續道:“王烘副團長本來可以隨前衛部隊衝出來,但他為了把被困在伏擊圈中的戰友們帶出來,幾次返回指揮部隊突圍,最後,不幸在混亂中被俘犧牲。”
“他的遺體被越軍捆在樹上!身上留有一紙條,上寫著:‘共產黨員王烘寧死不降!’。他犧牲時年僅四十五歲。共和國一等功臣!”
中國人民解放軍41軍121師,從師政治部副主任到後勤部部長再到團長、團副政委、團政治處主任、團參謀長、副團長。
41軍121師361團,團長、副政委、團政治處主任、團參謀長均壯烈犧牲。
不是說我們的幹部不行嗎?
打仗的時候讓大頭兵衝在前面嗎?
王亮說著,把自己心裡面的那股子怨氣全都講了出來。
那一個個犧牲的師級幹部,團級幹部,到底說明著些什麼?
“41軍121師的前身是以八路軍山東軍區第6師中的2個團為基礎挺進東北,先後改編為東北人民自衛軍第2縱隊第1支隊、第1旅,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第10旅、第4縱隊第10師,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0師。在東北解放戰爭中參加過保衛本溪、鞍海、新開嶺、四保臨江,東北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勢,遼瀋、平津等戰役戰鬥。”
王亮向大家介紹著這支光榮的部隊的同時大螢幕上也給出了不少影像資料。
“1948年11月,第6師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121師,南下參加了衡寶、廣西等戰役。建國後,121師駐防在兩廣地區,長期擔負著戰備值班任務。”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前,121師是齊裝滿員的戰備值班師,轄步兵361、362、363團和炮兵團。但當時的121師已經有近二十年沒有打過仗,部隊非常缺乏實戰經驗。”
缺乏實戰經驗,二十年沒有打過仗。
這也就意味著這支部隊的戰士們大多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
當年那些打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那些戰士至少都已經是團營一級的幹部,更多的參戰老兵都已經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