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左手戴上手套,握繩,置於左後側屁股邊上,用來做下降用的剎車器。
“走咧!”
握緊、剎車鬆手、速降
十分靈活。
著陸,安全利索,絲毫不拖泥帶水。
因為地面有特戰隊員拿著手機直播,所以網友們看得十分清晰。
“贊贊贊!十五米,聽著不高,五樓差不多就是這個高度,剛剛拉開窗戶看了看,好吧,我慫了。給老首長點贊。”
“666,我對老首長的配合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後排舉手有問題,老爺子,我看特戰隊員們都是頭朝上索降的,您咋還頭朝下呢?感覺好危險。”
王亮解答道:“不錯,一般的索降都是採用頭朝上雙手握住索降繩雙腳鉤住的姿勢,但我採用的是頭朝下的姿勢,在落地前有一個空中翻滾動作,使頭部朝上。算是一種個人習慣吧。以前在國外學習的時候,發現這樣能夠加快索降速度,要知道實戰中,你在索降時就是敵人的活靶子,所以早一秒著陸就多一個活下來的機會。”
“原來如此,受教了!”
王亮並不是演訓的主角,他只是一個見證者。
這個世界終歸是屬於年輕人的。
直播在繼續。
特戰小組乘機到達任務地域後,先期降落地面的隊員立即進行外圍警戒,保證小組其他成員安全……
戰鬥打響了.......
一番合作下來,中俄特戰隊員們的默契度更高了。
“如果戰場威脅比較大,是否會提高索降高度?”
“請問你們在訓練中最高的索降高度是多少?”
訓練完畢,俄方隊員仍意猶未盡,對身旁的中方隊員丟擲了一系列緊貼實戰的相關問題。
中方隊員在解答後也就自己在平時訓練中想到遇到的一些問題,詢問俄方的具體做法,真正達到了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中午吃飯時間,王亮沒有忘記自己之前說過的話,把關於排雷的最後一個問題解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