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陣!列陣!抵禦騎兵衝擊!!!”
羅斯托夫統帥即便戰敗撤軍,拋去大批殿後的僱傭兵不提,還是撤回來了3000人左右的部隊,不得不說,這場戰鬥舒子峰能打贏,真的是萬分僥倖。
要不是新式燧發槍和瑞典資深火槍手的軍事素養,將羅斯托夫軍團計程車兵打的心寒士氣崩塌,這場戰役無論如何也不會是這麼個結局……
不過,這些撤退中的羅斯托夫軍團殘兵人數看似臃腫龐大,但裡子卻已經完全壞掉了,他們可不是成建制從前線撤出來的,而是一群被壓制揍了很久,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的情況下撤回來的殘兵!
由於這個時代的軍隊軍官都是由貴族充任,這些貴族為了提升軍隊勇氣往往會身先士卒,當然,一般都是中小貴族這麼幹,大貴族還是很少親臨第一線的。
因此,這些歐洲土包子貴族第一時間就在混亂的戰場上成為了一具屍體,結果大部分貴族私兵從‘為主人而戰’的境界,蛻化到了‘為國家而戰’的程度,士氣如何可想而知……
要知道,這群貴族私兵很多人根本沒有國家的概念,他們之所以會下意識的雲集在羅斯托夫軍團旗幟下,只不過覺得這些能命令自家主人的大貴族將領們,會帶著他們逃出生天而已。
這些貴族私兵撤退後或許會因為戰事不利被強制徵用,而出現大量開小差的逃兵,但至少在戰場上,他們還是懂得該如何保命的,畢竟這些貴族私兵不是戰場新丁!
但是,讓這些貴族私兵剛撤下戰場不久,立刻面對騎兵衝陣就有點勉強了,剛剛凝聚起來的軍心在舒子峰帶領的百人騎下不自然的發生了動搖。
好在,他們人多,底氣還是有的,自覺用群毆的方式能取勝。
最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羅斯托夫統帥大旗就豎立在他們身後,給了他們不小的信心。
說實話,這個時代的歐陸軍隊成分真心很亂,要是拿同時代的明末軍隊過來對比,可以說是大哥不要笑二哥,至於歐陸所謂的精銳軍團,也不過是跟剛剛起家用軍功繫結的八旗精銳一個水準,唯一的區別或許就是歐陸軍隊的火器配備率能高出一籌……
16世紀真心是一個軍隊戰鬥力比爛的時代,歐陸各國軍隊發生質的飛躍是在17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爭後,才改革成功的,歐陸以國家為單位供養的常備軍制度,正是17世紀開始流行的!
反觀同一時間段的東方古國,常備軍制度早就流行很久很久了,只不過因為官僚機構的腐敗,與和平時間段太長的緣故,導致國家常備軍被掏空了底子罷了。
歐陸軍隊能打併不是因為白人多麼多麼擅長戰爭,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整日窩裡鬥,窩裡斗的同時還要面對各種外敵侵略,那個什麼綠教和蒙古人來回痛扁歐洲小夥伴,自然而然的,被揍久了,戰鬥力就提升上來了……
等到歐洲從捱揍的狀態中掙脫出來後,發現歐陸這麼大點地方出現了大量同樣體量的軍事強國,然後又開始了長期的互懟戰爭,他們利用殖民地掠奪的財富,不斷將戰爭規模升級,成功壓制住了歐洲白人的人口爆發性增長,將軍事體系越打越先進……
倒是東方古國,在滿清入關後,戰事越來越少,周圍沒有了堪稱對手的國家,不是跪了就是亡了,自然而然的,戰鬥力就變得停滯不前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