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資深火槍兵的齊射不是那麼好抗的,不過騎兵衝陣的隊形本就比步兵隊形鬆散的多,比後世影視劇上演的還要鬆散數倍!
為了拍攝美觀需要,儘可能的將更多的群演拉入鏡頭,影視劇中會讓騎兵演員儘可能挨著向前跑,但戰場上這麼做的騎兵無異於自殺!
倒不是因為懼怕對面的投射武器密集打擊,主要是騎兵的速度本就快出步兵很多,這速度一提起來,在慣性的作用下,只要磕磕碰碰一下,就很可能造成一些人為慘案,戰馬全力賓士的衝鋒速度可不比一般的汽車正常行駛速度慢多少!
這麼快的速度下,騎兵要是扎堆衝鋒的話,追尾什麼的真心不算什麼離譜的事……
正因如此,傳統的騎兵衝陣乃至近代軍事體系內的輕騎兵和驃騎兵,隊形拉的都是很散的,這樣才會最大可能的降低誤傷和踐踏,前面的騎兵被敵人遠端武器擊倒後,也有一定的反應時間來跨越,防止發生類似連環車禍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騎兵被投射武器大面積擊斃,的確可以延緩衝鋒速度,但卻不會真的讓後續騎兵一股腦的全被絆倒,那種情況只會發生在馬術不佳的新兵身上……
不過,傳統騎兵正是因為衝鋒隊形的鬆散,在面對更加密集排成牆陣的近代騎兵軍團時,才會在對沖中被虐的體無完膚,歷來肉搏衝陣都是越密集衝擊效果越好。
可惜,那種牆陣騎兵對紀律的要求太高,沒有成體系的長期訓練,很難做到,最重要的是,牆陣騎兵對每一名騎兵的要求都是群體高於個人,力求徹底剔除所有騎兵個人的勇武之氣,最好把每一個騎兵訓練成機器人一般乖巧計程車兵……
可想而知,這種訓練方式對於自覺高貴的貴族騎兵來說,是多麼的扯蛋!
就算是遊牧騎兵,也因為從小養成的散漫習慣,很難訓練成那種牆式騎兵,有意思的是,真正從小騎馬馬術精熟的遊牧騎兵,很少有被訓練成牆式衝陣,大多數死板而精銳的牆式近代騎兵,都是從頭練起來的‘本分兵源’。
不過,遊牧騎兵也有自身的優勢,近代牆式騎兵唯一的用途只有衝陣,他們失去陣型後,在傳統遊牧騎兵面前能被輕鬆‘玩死’,個人騎術和武技根本無法跟那群打小在馬上生活的遊牧騎兵相提並論。
這就是輕騎兵和驃騎兵存在的意義,除了正面戰場外,輕騎兵和驃騎兵的用途反倒更大一些。
理所當然的,這上千名貴族騎兵衝鋒起來,氣勢恢宏但橫截面卻拉的很大,這些騎術很好的貴族騎兵能在衝入步兵陣列前,快速向中央聚集踏平步兵陣列!
而且,這種鬆散的衝陣也使得火槍齊射造成的殺傷力大大降低,在200多年的排隊槍斃時代中,近戰騎兵一直被作為戰場主力,就是因為騎兵衝鋒在火槍排射面前,損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當這些貴族騎兵看到敵方佇列中出現30個主動送死的二貨時,即便在衝鋒狀態上,貴族騎兵臉上也忍不住流露出幾分嘲諷的意味。
這種鬆散的步兵在衝起來的騎兵面前,完全處於被屠殺的地位,他們甚至連拉個墊背的騎兵都做不到!
貴族騎兵自認為這30個主動送死計程車兵根本無法讓他們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