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朱慈烺很喜歡史可法。
不可否認他身為民族英雄,忠心於大明和華夏的事實,但與此同時,也要正視他的能力。
以史可法的能力,讓他擔任兵部尚書督師江北,實在是高看他了。
弘光一朝,如果說有誰有能力改變現狀去做些事情的話,那就只有史可法了。
但是,史可法的策略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左懋第正好相反,他在去年一整年手握軍政大權,恰恰什麼也沒幹。
左懋第是第一個提出“聯寇逐虜,主動出擊”的,無論歷史結局還是後世評價,都證明這一策略超出時代的前瞻性。
而這,也是朱慈烺重用他的原因。
至於史可法,當今的史閣部,則是“聯虜平寇”的忠誠捍衛者,執著於聯合清軍平定流寇。
就算現在,接到了朱慈烺讓江北明軍北進的諭令以後,依舊上疏抗辯,提出“當今最重者,唯平寇也”的觀點。
這一份奏疏,徹底堅定了朱慈烺想要換人的想法。
換誰?
歷史已經告訴朱慈烺答案。
沒別人,現在有能耐擔任督師的,唯有正在湖廣以都察院僉都御史銜巡視的堵胤錫。
什麼何騰蛟,什麼史可法,忠心可用,但是能力不足,需要另外委以重任。
現在要做的有兩件事,從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撤了史可法,但是可以讓他繼續留在江北督兵。
江北的劉澤清和劉良佐歷史都要降清,而且現在已經成氣候了,換了別人也控制不下來。
第二件事,把堵胤錫弄進內閣,擔任兵部尚書,在外督師。
大明的督師現在有點太多了,職權分散而且相互掣肘,反而用處不大,所以該撤的都要撤了,只留一個。
只有辦成這兩件事,才能執行自己主動出擊,去收復山東打多鐸的策略。
但問題是,這種事不像別的,發中旨就行,這麼大的事沒內閣票擬發聖旨,地方上是根本不認的。
幸好,朱慈烺知道內閣次輔王鐸喜歡什麼。
東林黨人,無論如何的高喊仁義道德,最後圖的,無非是名利二字而已。
投其所好,事情就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