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府邸,劉封心中頓覺萬分煩躁,徐庶乃是新野城中唯一與他真心相待之人,現曹操已將其母收押,仿其筆跡,徐庶定會去投曹操,並將諸葛亮引薦給劉備。
劉封心中明瞭,那諸葛亮對劉備收劉封為義子之事的看法,與關羽一拍即合,到那時,自己在新野地位定會岌岌可危,若被諸葛亮關羽打壓,便會造成十數年後手中無兵無將,任人宰割之境地,而劉封既已到了這裡,自然不會任憑此事發生。
直至天色將晚,劉封仍舊在府中苦思良策,此時軍士來報,劉備急招其議事。劉封一聽便知,徐庶已將隱情全部告知劉備,劉備正在左右為難,故才有此議事之舉。
劉封匆匆趕到劉備議事廳,便見關,張,孫乾,糜竺等人均立於廳內,獨不見徐庶,劉備此時面帶愁容,顯是心中尚未有定計。
見心腹眾將均已到了廳內,劉備便緩緩抬頭,強作精神,低聲道:“單福本名乃徐庶,字元直,本欲盡心事吾,無奈曹操奸詐,執其老母,現下徐母手書來喚,徐庶不得不去,請命明日便去許昌見其老母,吾心中不忍其離去,又恐妨了元直盡孝之心,諸位可有良策?”
眾人咋聞此言,均是瞠目結舌,徐庶自入了新野,雖時日不多,卻功績卓著,在其良策之下,劉備以少勝多,大破曹仁李典,並取了樊城,便是關張之流,對徐庶之才亦是讚不絕口。
起初,廳中之人只是低聲嘆息,卻未有出言獻策之人,良久,孫乾才跨步出列,立於劉備面前,低聲道:“元直乃是奇才,吾不及其半數之才,然其久居新野,對我等軍中實情知之甚詳,此去曹營,曹操若重用,恐其暴露新野虛實,不如暫且穩住元直,暗自回信許昌,曹操見元直不去,多半害其母,如此,元直便可為使君所用!”
眾人聞言,皆是低頭不語,劉備長嘆一聲,說道:“如此豈不白白害了元直老母?吾有何面目再納元直計策,不可!”
顯然,劉備不願用這取巧的方式留住徐庶,眾人見此計不成,便無人進言,又惹得劉備一陣嘆息,劉封此時略一思索,便也站了出來。
“父親,封斗膽進言,明日便可放元直去那曹營!不必擔憂我軍虛實為曹操所知。”
劉備正在嘆氣,忽聽此言,忙開口問道:“子威此言何意?”
“元直既是忠義之人,定不會將新野境況告知曹操,父親此時放元直離去,元直得以盡孝,父親則得一個義字,此事一過,何愁大賢之士不來?況新野武有子龍將軍與二位叔父,文有孫、糜,何愁不能成事?”
劉封早知徐庶定會去見老母,只得讓劉備定心,雖言語中並未提及自己,但卻是變向點醒劉備,自己這個屢立奇功的義子在,新野便無事!
劉備聽了此言,果然面色略微好看了些,向劉封點頭致意,而後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又是良久之後,劉備終於抬起頭來,對眾人道:“明日清晨,隨吾設宴送元直前去尋母!”之後,便遣散了眾人。
劉封回到府中,心中卻是極其矛盾,他已知徐庶此去其母必死,卻不知如何相勸,亦不知應否相勸,畢竟自己空口無憑,無法斷定那信件乃是曹操偽造,若貿然相勸,徐庶也未必盡信。
而徐庶此人,乃不計前嫌,不羈小節之人,與諸葛亮大為不同,此時徐庶已是讓劉封起了愛才之心,與其身在曹營終生不設一謀,倒不如時機合適之時使其重歸蜀漢,當然,到那時效忠之人便是劉封。
思來想去,劉封並未走出府門,卻也並未睡下,此時,恰逢孟瑤清洗梳妝,卻並無睡意,路過劉封門前,見劉封屋內燈火未滅,便叩響房門。
劉封開門,便見孟瑤著一襲淡粉色裙裝,長髮高高挽起,面上略施粉黛,緩步走入屋內,身影搖曳生姿,劉封乍一見之下,便看得呆了。
“將軍滿面愁容,可是因徐元直之事,可否告知小女,看能否為將軍解憂。”孟瑤只得對劉封的驚豔之色故作不知,開口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