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說不研製更加大型的裝置了,更不是李昭對於超超臨界沒有興趣了,而是接下來的研究沒有那麼容易了,很多時候裝置並不是一味的擴大就能成功的,必須有合理的設計,這個設計在沒有李昭參與的情況下,進展是很難快起來的,畢竟很多時候,研究人員可沒有李昭這麼大的膽子,畢竟李昭不怕失敗。
現在的李昭是真的一方大佬了,他失敗一兩次,只會讓人感慨一句罷了,如「這傢伙也是人啊,你看他也會失敗啊,還好不是一直成功,不然咱們怎麼追啊。」
所以李昭如果出現失敗,估計是喜聞樂見的,而其他人失敗,那就可能是萬劫不復,很多人直接就會失去信心,而且上級可能也會對這個人失去信心,畢竟李昭實在太成功了,從他主導專案開始,一直都是高效、省錢、成果驚人,在很多人眼裡,李昭已經不是正常人了,如果這個時代有外星人的說法,他就是了。
所以在沒有李昭的情況下,小組的研究都是比較保守的,會進行非常多的前置研究,直到將很多東西研究差不多了,才會下手設計,這樣就會花很多時間,不過這樣也有好處,李昭這麼跳躍式的設計,基礎是並不牢固的,對於今後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也就是現在組建了諸多的研究所,才能不至於不能延續。
無他,就是因為這些研究所,在進行這大量的理論以及專案的前置研究,才能為廠裡後續的發展,提供基礎,等李昭將飛機專案完成,基本上也要進行這樣的研究了,他短時間內想要再拿出大量的成果,也是已經很難了,比如隱身戰機,原理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但你就能拿出來嗎?那是不可能的。
首先各個部分的角度,那就是不知道經過多少次測試才能拿出來的資料,你想憑藉想象給拿出來?別開玩笑了,除非你有全套的圖紙,不然你就是拿著相機拍,你也要經過大量的研究,才有可能複製出來,再有機身的塗層、複合材料、電子系統、雷達系統等等,都是不可以想象的,根本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定的。
可以這麼說,就是將所有條件都給李昭,憑藉廠裡的研究團隊加上李昭,十年內,那都是不一定能首飛的,李昭比較樂觀的猜想是二十到三十年內首飛,這中間,就是不斷的研究現在這款飛機以及接下來的單發飛機,進行不斷的升級改造,最終積累到足夠的經驗,培養出團隊,在二十到三十年後,發展出隱身戰機。
所以說基礎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李昭是給這些人帶進了們,但積累還是需要的,而且這個積累的時間,也是非常久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隨著眾人的到來,準備工作也完成的差不多了,發電廠的操作人員開始了試車,和第一次差不多,裝置很快正常運轉了起來,這個時候講真的,李昭也鬆了口氣,這次裝置在效能上做了大削減,但顯然是符合設計要求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裝置成本有了一個巨大的降低,這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足足百分之二十的造價,這在今後的建設中,將節約大量的資金,這一點很重要。畢竟咱們是窮國,國民生產總值僅僅只有千億盧布的樣子,這是非常低的,而且財政收入也低,才一千多億元罷了,這點錢,真的不夠怎麼折騰的。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國家,白頭鷹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是咱們的十五倍,大毛是咱們的十倍,這就是巨大的差距,所以無論哪裡節約一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是這樣的重型裝置,本身就是造價高昂,降低百分之二十可是大錢。
裝置執行正常後,廠裡十萬千瓦的裝置,開始逐漸停車,現在有了兩臺超臨界的機組,那麼接下來,就是儘量少執行十萬千瓦的機組了,畢竟那個成本高。
看完試生產,眾人也走進會議室,開始開會,首先當然是表揚,也獎勵了
一系列的人,接著機械系統的領導說道:「現在這一臺的建設已經完成了,那麼接下來你們有什麼打算?是不是繼續建設新的發電機組,現在電力缺口仍然不小,而且你們最終有沒有確定下來,大棚究竟建什麼樣的,現在時間不多了。」
聽到領導說這個事情,蘇父這時說道:「領導那新的六萬五千畝玻璃暖棚,我們不打算建補光模式的,我們現在對外的形象可是一個技術弱國,一旦上了那種模式,並且正常執行了,不就什麼都暴露了嗎?而且經過這快一年的執行,雖然補光模式很好,但是成本上還是太高了,不適合現在的我們。」
領導聽了這話,也知道這顯然是廠裡已經商量好的,這樣也不能說壞,畢竟現有的模式,已經非常厲害了,沒有必要為了先進,而過度的追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