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靠出口鋼鐵賺錢,還是非常困難的,只有比較先進的產能才能有可能賺錢,畢竟運費也是非常貴的。不過廠裡還是有可能憑藉出口鋼鐵賺錢的,如果能夠建成五千方的高爐,再加上頂底復吹轉爐,那麼想來成本價還是會比較低的,這樣的情況下,想來出口也是能夠賺到錢的,這也算是唯一的出路了。
想到這裡李昭說道:「要不您再打聽下我們的普通碳鋼以及咱們的軋鋼產品有沒有出口的可能,如果有的話,我們倒是可以直接建一個出口型的鋼鐵廠,如果建成五千方的高爐,配上我們的轉爐,那麼鋼鐵成本應該可以降低很多,想來出口我們的利潤也是比較可觀的,只是不知道有沒有出口的可能。」
李昭的話說完,蘇父也是眼前一亮,現在出口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只是一直以來鋼鐵的產能不足,都沒有考慮過出口的問題,如果真的建成一座大型鋼鐵廠,那還真的需要考慮出口的問題了,現在廠裡鋼鐵缺口比較大,都是從其他鋼鐵廠運來,這對廠裡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還是要自己掌握原材料供應才好。
想到這裡蘇父說道:「倒是可以問問,就是不知道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這個鋼鐵廠建在津門倒是一個好選擇了,對於走海運非常有利。」
這事當然是要問清楚才好的,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再擴建的話,產能就會過剩,只能找到出路才行,不然這個廠就根本沒法建起來,你不可能讓現在已經建起來的二十來家鋼鐵工廠倒閉大半吧?上級估計寧願九九八廠不擴建,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各地的鋼鐵廠對於地方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能帶來大量就業。
同時最重要的是可以就近提供鋼鐵,畢竟這些鋼鐵廠一般都是離礦山比較近的,如果將這些礦砂運往其他的地方冶煉,那成本可就高了,鐵路運輸能力還是太小了,真的將鋼鐵冶煉放在少數幾個城市,也根本不現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出路也就出口了,和外國競爭,總好過國內的內卷。至於說增大內需,這個也是出路,只是這個需要時間,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有很大起色的。
比如修建鐵路,現在每年也就能完成那麼幾千公里罷了,需求量也不過上百萬噸罷了,對於多大幾千萬噸的產量,這點消耗真的不算什麼。
如果想要翻上幾倍的修建,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投資,其次就是建設能力,最後就是生產火車的能力,不是說一句增加內需他就能起來的,沒有強大的加工製造以及建設能力,增加內需,也只是一句空話罷了,讓你用你也用不了。
特別是這個時代國內的工業還處於摸索階段,很多未來鋼鐵消耗大戶都是沒有的,如建築業,現在剛剛起步,每年建設的樓房都是有限的,可以說九九八廠就是現在年建房量最多的企業了,要知道未來,最多的時候,建築每年消耗鋼材有幾億噸,這個時代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這也是時代的限制,很難改變。….
不過這個時代對於工人也是真的好,國家規定的工廠需要給員工分房子,當然這也導致了,房地產這一塊根本不能給國家帶來效益,所有的建設都是國家的負擔,想要靠建築業帶動鋼鐵的需求,也就根不可能了,國家根本沒有這麼多錢。
再如各種工業品,無論是腳踏車還是家用電器,甚至汽車等,市場上的銷售量都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能帶來多少鋼材的消耗。就如九九八廠的汽車廠,每年只有區區不到三萬輛的產量,不是生產不了,而是根本沒有那麼多的需求,這些車需要的鋼材有多少?不過是幾萬噸罷了,對於消耗鋼鐵來說,杯水車薪罷了。
再如造船業,在六十年後的未來每年的造船量達到兩三千萬噸,但真到這麼大的造船能力,其實並不久,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造船能力也才兩百萬噸每年,而這個時代,造船
能力更是拉胯,每年的造船能力僅僅只有幾萬噸罷了。
甭看李昭折騰了這麼久,但總得來說,其實國內的工業實力是並不怎麼樣的,想要形成比較強的工業能力,需要的時間還是非常久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想要真的實現強大,至少也得是五軸機床開始普及才有可能了,這根本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實現的,李昭估計想要這樣,最少也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情了。
所以這個時代想靠內需來解決產能過剩是非常困難的,只能想辦法看看有沒有可能出口,如果可以,那麼新建一個分廠問題就不大,如果不行,那麼只能看能不能先建一座高爐了,建一座高爐基本上可以滿足現在廠裡的需求,這個事情就看蘇父和上級談了,目前並沒有多麼好的解決辦法,生產建設能力跟不上啊。
李昭這時對蘇父說道:「如果沒法出口,先看看能不能建一座吧,實在不行,也就只能放棄了,雖然現在我們需要外調原料,但至少現在還能維持,當產能過剩嚴重的時候,才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國內想要消化這些產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