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目前九九八的發展來說,算是天大的一個好時機了,畢竟這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新的訂單開始生產,廠裡的資金更加寬鬆了起來。
畢竟現在每年出口的合金將達到一百多萬噸,僅僅是合金這一塊,大毛就可以給九九八廠帶來差不多一百來億的資金,而國家在大毛身上可以得到超過五百億的財政收入,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並沒有暴露太多的實力,出口給大毛的金屬,主要集中在軸承鋼、齒輪鋼這一類的鋼材上,加上耐壓合金,不過是五種罷了。
只是由於後面出口的合金,主要是民用上面的緣故,賺的少了一些,一噸賺了兩萬塊,也就是每噸賺了大概六千盧布,算上成本,也不過是報了七八千盧布罷了,總體來說,這個價格對方是非常滿意的,畢竟效能上確實有比較大的進步。
只是不知道,到了九九八廠真正實力暴露出來之後,大毛會是怎麼一個想法,畢竟廠裡有太多的技術已經超過了他們,就算是轉爐鍊鋼這一基礎領域,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只是由於顧慮比較多,沒有大肆宣揚罷了。
不過在李昭看來,這個情況他們肯定是一時半會都注意不到的,無他,現在已經到了十一月,今年也快結束了,而到了明年,肯定是鋪天蓋地的農業推廣的訊息,絕對會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過去,畢竟這可是上億畝的推廣活動。
牽扯幾千萬人口的大事,而且還有後續的推廣計劃,在外人的眼中,這絕對是一個牽扯全國精力的大事,在這樣重視農業的情況下,哪裡還有精力管工業?但事實確實,出了九九八廠這麼一個不怎麼需要國家關心的工廠,很是弄出了不少好東西,而且隨著時間的增多,這樣的好東西也會越來越多。
就如目前來說,坦克這一項工作,在李昭這裡算是告一段落了,他也開始主要忙其他的事情,其中的一項,就是發電機組,這一項現在已經有了明顯的進展。
關於坦克方面,現在李昭也就是經常參加一下研究團隊的會議,看看研究進度,然後根據他的見識,給研究團隊指明下方向,畢竟以後的改進,需要大把的人參與進來才行,說不定過不了多久,李昭就要將這款坦克的資料交出去了。
其實研究武器除了特別學校的特別專業之外,一般的學校是不會有這樣的內容的,如果李昭當時去的是軍工廠之類的工廠,那麼他現在最多隻能在一些武器專案裡打雜,因為這一方面,他其實和他的同學都是差不多的,根本不熟悉。想要有什麼進展,只能一點點的從頭學起,期待學習幾年之後,能夠獨當一面。
他強的是機械,而不是武器,就說一個火炮,想要真的研究透,那根本就不是一時半會能行的,看著是挺簡單的東西,但沒有學過,一切就需要從頭開始學。李昭現在之所以能夠這樣肆無忌憚的研究坦克,完全得益於他拿出來的眾多機械方面的圖紙,讓他只用了很少的時間就展露頭角,成為了一方大拿。….
而如果他去的是軍工廠,他想引起上級的注意,則必須拿出一款劃時代的武器,以他當時的情況來看,很難,畢竟就如他最熟悉的無人機,也需要有大把的電子方面的人才配合他,才能拿出來一款比較渣的,但就算是這樣的,也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搞定的,就以李昭的水平來說,他自己根本搞不定無人機。
而在九九八廠展露頭角,成為一方大拿之後,他再拿出來的東西,就會有人重視,更何況現在廠裡的一把手是他岳父,二把手是他長輩,他自己已經躋身三把手的情況下。廠裡其他的領導,基本上也都得圍著他轉,這樣的情況下,才讓他能在坦克專案上走出這一步,如果在軍工廠,那麼他現在可能是個研究員吧?
李昭能走到這一步,講真的運氣成分居多,如果不是運氣,他現在估計還在軋
鋼廠裡升級機床,最多就是剛剛開始試驗新的機床,畢竟那些也都不簡單。哪裡是像現在,直接搞出了一個產值幾百億的大型集團,機床都是在解決五軸的問題了,過上幾年,當計算機能夠跟上的時候,估計就能往更多軸的機床發展了。
基本上,在數控機床方面,九九八廠已經處於領跑階段了,再有個十幾二十年的積累,將會在未來世界精密機床的競爭中,成為世界的主流,領跑下去。
民用上的進步神速,在軍事裝備上李昭也是終於邁出了重要一步,有了這麼一款坦克打底,基本上他已經成為數得著的大拿了。以後他基本上已經可以保證一帆風順了,畢竟和這個時代的坦克相比,一款近六十噸的坦克,實在太先進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計算以及反覆論證,發電機組各個部分的設計細節基本上完善了起來,特別是鍋爐以及汽輪機,由於需要承受高壓、高溫,所以對於耐壓金屬要求很高。然而這一點,恰恰是九九八廠最引以為傲的,不說研究所這兩年研究的,李昭本身知道的就夠了。
對於這個李昭是一點都不擔心的,畢竟他當時拿出來的最好的那個耐壓合金,是可以給反應堆用的,對於現在只是用在臨界機組上的要求,是綽綽有餘的,也就是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李昭對於製造臨界機組,感覺壓力並不大。
畢竟臨界機組要求的壓力只有二十二兆帕多一點,比現在十幾兆帕的要高的多,但對於李昭來說那還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有好材料的情況下,很多以往非常困難的問題,直接就會迎刃而解。現在只是因為李昭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裝置,所以走的保守一些罷了,不然李昭敢設計的更高,直接搞超臨界機組了。
當然就算是如此,李昭設計的跨度也是非常大的,發電機組的功率將會達到三十萬千瓦,也就是三百萬兆瓦。這個機組可以說在未來都算是火力機組裡的普遍大小了,可以說只要成功,夠用幾十年的。當然設計成功之後,李昭勢必會帶著人繼續搞超臨界,甚至是超超臨界,畢竟達到超超臨界,那效率可高太多了。….
一般的亞臨界發電機組,效率普遍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度電的耗煤量基本上就要超過一千克,而超過臨界點之後,基本上效率就可以達到百分之三十八,而煤耗每度電就可以降低兩百多克,煤的使用量可以下降百分之二十多。這就是錢啊,基本上一度電就可以節約百分之三十多的成本,這樣的情況下當然值得搞。
而超超臨界就更加誇張了,電廠的效率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而煤耗比亞臨界機組降低了將近四百克,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多,這樣的情況下,發電廠的消耗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多,讓現在約兩毛錢一度的電價,降到大概九分錢。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使用超超臨界機組的話,僅僅旁邊的發電廠每天可以節約的費用就將會達到一百多萬,而每年將節約大概六億元,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這就相當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了,十分之一的軍費就這麼節約出來了。
當然想很快搞出超超臨界是不現實的,估計需要李昭研究很久才行,畢竟效率的提高除了對蒸汽的壓力和溫度有要求,還和怎麼燒水,怎麼設計汽輪機有關,李昭不可能一下子就將研究進度推進到那種程度,不然未來別人幾十年研究個啥了?寂寞嗎?目前李昭搞臨界機組,還可以吃點老本,但超超臨界根本不可能。
畢竟現在李昭是有合金方面的優勢的,直接用材料效能就可以將臨界機組堆出來,而超超臨界,則是根本不可能,就算是你將壓力和溫度達到了,但汽輪機的效率起不來,那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的,畢竟需要將正切的壓力和溫度轉化為蒸汽輪機的動能才可以,並不能直接將這個壓力和溫度直接轉化成電能。
當然就算是臨界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了,畢竟也可以將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多了,如果都換上臨界機組,那麼每年隔壁發電廠也可以節約三個多億的成本,所以就算是差一點,但那也是大賺了,畢竟這節約出來的,就是白拿的錢啊。
居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