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藥方面,李昭是非常希望能夠進入的,這個時代算是醫藥的荒漠時期,特別是中醫藥,基本上都是源自採摘的野生藥材,是基本沒有什麼種植的。而李昭顯然是想將藥材種植給引入進來,而且有了總體規劃以及研究所的指導,藥材的藥效應該是有保障的,不像未來,有些藥材完全靠上化肥催生。
不過這個工作估計需要不少時間才能推行,首先一個就是要有大量的消耗才能進行推廣,不然種出來了也沒有出路,所以現在這些還都是計劃。
從李昭這裡得到確切的訊息之後,很快醫學研究所的成立方案也提交了上來,不過沒有如李昭所想的那樣分成幾個研究所,而是隻搞了一個研究所,倒是提交了不少的研究專案,對於這種情況李昭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沒有好高騖遠,倒是比直接成立多家研究所要好很多,這樣比較有利於管理。
而且他們提交的方案也沒有好高騖遠,都是從常見病開始進行研究,而研究的方向也主要是病理、藥理等方面的內容,想要藉此研究出最優的治療方案出來。而醫療器械方面,他們也主要是對於現有的器械進行改進,想要造出更加好用的器械,至於中醫藥方面,則是需要廠裡幫忙聯絡製藥廠,進行成藥研究。
總體來說算是比較合理的,畢竟是開始階段,步子沒有必要邁得太大,走的穩一點不一定不是好事,畢竟如果直接來個什麼癌症藥物開發之類的,李昭也不覺得他們能有什麼好的結果,當然中醫可能能有點結果,但中醫往往會是一個病人一方,甚至一個醫生一個藥方,最後的結果還真不知道會是什麼。
所以李昭對於這樣的結果算是比較滿意的,如此以來,廠裡原本五個研究所,最終將會發展成十八個,估摸著每個研究所的人數會在一百三四十人的樣子,應該是一個還不錯的數字,當然醫學方面人會多一些,但畢竟他們是剛剛開始,有一個緩衝最好,以後會根據實際情況,再組建新的研究所。
所有方案提交之後,李昭又和蘇父商討了一番,最後同意了研究所自己的方案,無他,這些方案應該是目前比較適合的,畢竟將來還可以繼續增加新的研究所,只是看需不需要罷了。蘇父也將組建新的研究所的申請遞交上去,等待上級批准,一旦稽核透過,廠裡就會立即行動,畢竟人員各個研究所都已經協商好了。
當然需要準備的事情也很多,畢竟每個研究所基本上都最少需要一棟辦公實驗樓,而如飛行器方面的研究所,也將會設在新的製造廠裡,不過那裡離得稍微有點遠,目前來說主要工作就是落實無人機的生產,以及接下來的開發。
當然這個事情,也沒有讓李昭等太久,僅僅是到了二十六號,上級的批准檔案就下來了,也根據廠裡的安排給各個研究所定了級,基本上廠裡原有的技術人員的等級都有了一個提升,估摸著現在研究所的所有人都要高興瘋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各個研究所也忙碌了起來,該搬家的搬家,不過現在各個研究所的場地著實是寬敞了起來,再也不像以往那樣,好多人擠在一個辦公室了。除了忙著搬家,各個研究所也將新人的安排通知給發了下去,接下來只要這些新人完成了軍訓,就會直接到各個研究所報道,開始他們新的工作和生活。
忙完了新的研究所成立的事情,高爐的建設工作也到了尾聲,開始了腳手架的拆除工作,而到了八月五號的時候所有腳手架都拆除完畢,周圍衛生也全部打掃乾淨,這次的高爐建設是一整套系統的建設,從礦物進廠一直到轉爐鍊鋼。
由於李昭很多的建設專案都是按照未來的環保標準來建設的,所以就汙染來說,絕對是這個時代最小的。對於這一點很多人是非常不理解的,但李昭還是執意這麼做了,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成本,但李昭覺得是值
得的。
畢竟軋鋼廠因為汙染的問題,是被勒令停產整改過得,想不到吧,就在李昭來之前,軋鋼廠就因為環保問題,被勒令整改過。當然大家不理解是因為李昭的要求太變態了,就說一個煙氣脫硫,這個指標在這個時代是沒有哪個國家重視的,就算是西方,也基本上是十年後才會真正的重視,但李昭還是實施了。
當然李昭這麼做也不是沒有好處,畢竟煙氣脫硫之後,可以生產硫磺,雖然不算多,但也算是一種產品了,不過稍微有點得不償失罷了。隨著現場衛生打掃完成,各個崗位也開始試車工作,當然試車結果非常不錯,基本沒有發現問題。
時間很快到了八月十號,今天是廠裡準備的開機生產的時間,由於是全國最大規模的高爐投產,所以今天來的人是非常多的,廠裡的主要領導幹部都來了,就連一直窩在訓練場的張師長都出來了,還有直屬上級的主要領導,最讓李昭驚訝的是組長都只是陪襯,畢竟今天投產的裝置,在世界上都算是首屈一指的了。
當然雖然在這個時代算是先進的,畢竟李昭使用了噴煤的技術,降低了焦炭的使用量,但總體來說還是沒有辦法和未來比的,不過雖然如此,但總體用煤量勢必會大幅度降低,畢竟這個時代的高爐,每噸生鐵的耗焦炭量基本在一噸左右。
而未來,最低的消耗量已經降到了三四百公斤了,而李昭現在設計的這兩座,應該可以到五百公斤左右,如果好的話,很有可能降到五百公斤以下,但具體多少,還需要經過驗證之後才能知道,不過這個消耗量,當然是越少越好了。這個水平基本上相當於八十年代左右的水平了,應該說是非常先進的了。
除了高爐之外,當然還有轉爐了,到目前為止,廠裡的十座轉爐已經全部建成,這些轉爐也是領先時代的,畢竟頂底復吹轉爐,在西方也是十年後才出現的,有這些利器存在,雖然李昭採用了未來的標準來要求環保,但總體成本想來也會降低很多。這個時代的生鐵價格是一百四十三元每噸,鐵礦大概二十八元每噸。
一噸鐵水大概需要一點六噸礦石,價格是四十五元,需要一噸焦炭,成本差不多四十五元,其他費用差不多是十元左右,所以生鐵的成本價格大概是一百元每噸左右,如果廠裡能減少一半的耗煤量,那麼基本上可以減少二十元的成本。也就是說,廠裡基本上可以將生鐵每噸的成本價降到八十元。
當然隨著焦炭使用量的減少,其他的一些費用也會降低,最終的成本估計會更低,只是想再大幅度降低,可能性就不大了。接下來的步驟就是使用鐵水生產碳鋼,這個過程使用了頂底復吹轉爐,這個過程需要消耗氧氣和一定量的惰性氣體,這個成本還算可以,大概在三十元左右,最終碳鋼成本大概是一百一十元。
現在市場上碳鋼的價格是多少呢?超過四百元,在四百三十元左右,所以新的工藝之下,廠裡每噸碳鋼的利潤將達到三百元以上。僅僅是碳鋼一項,每年廠裡的利潤就將超過十億,這算是廠裡的又一巨大進步。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級領導怎麼可能不重視呢?可以說這樣的大專案,來哪個領導都是不奇怪的。
安排好眾位領導的位置之後,蘇父走到前臺,開始宣佈試生產的開始。接著就在研究所相關小組的指導下,各個崗位開始有條不紊的運轉起來,不過今天領導們估計看不到結果了,雖然有了事先的準備,但畢竟是現在才點火的。
想要等到高爐放鐵水,估計有的等了,只是今天這個儀式是不得不舉行的,畢竟這個專案牽動了太多人的心,現在看著專案運轉了起來,現場也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畢竟這個專案的順利投產,意義實在太大了。
接下來就是領導講話,當然是對廠裡所有人員都是一陣誇獎,然後讓李昭意外的是
,領導不僅有誇獎,還帶來了獎勵,李昭再次收到了一本紅本本。而收穫最大的當屬楊廠長,他的夙願算是達成了,雖然他已經不在管這邊的生產,但還是給他升了半級,除了他之外,蘇父、李昭、安副廠長等人都升了半級。
李昭聽到他又升了半級的時候,感覺也挺正常,實在是九九八廠的產值太高了,現在這個級別顯然是有點低了,而且看現在的情況,估計很可能新的訂單也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