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依凡對良苦用心的丁嘉晴說道:“你的意思是說,人喜歡的口味都是不一樣的,人所看到的想法自然也是不一樣的,也許有的人認為生活應該是自在的、快樂的、享受的。”
丁嘉晴點了點頭說:“對的。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差別,只能尊重,不能要求別人,因為你不是那個人,你是你。你看到的風景和別人看到的風景不一樣,所以人與人的感悟也是不一樣的。可以交流但不能對別人的看法有意見。因為這個世界本就複雜,不是你一句話就可以全部概括的。”
餘依凡每次聽完丁嘉晴的話總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關鍵時刻還是要丁嘉晴勸說,餘依凡才肯放下鑽牛角尖的念頭。
丁嘉晴對餘依凡說:“你有時間多去有山有水的地方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你就不會這麼沉重了。”
這下餘依凡頓時明白了,為什麼會有旅遊、酒吧、溫泉、餐館等這樣的產業了,只為心靈尋找一處釋放負能量的地方。
人在生活中有松就要有緊、有喜就要有悲、有希望就會有絕望。這也就是很多人追求快樂的原因了。
但是不得不值得深思一個問題,追求快樂是在迴避真正問題?還是就是人生的一種追求?
因為快樂總是有限的,大多還是不快樂的,對於快樂來講就彌足珍貴。
人們總會追求那些彌足珍貴的東西,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快樂一定是自我身上尋找到的。這種快樂才會是持續長時間的快樂,外在尋找到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只能緩解一下而已。
真正的智者是看淡了一切事物,找個讓自己心靜的地方稱作是淨土,在那裡修身養性,做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不被外界所幹擾,怡然自得。這樣的人不會在意別人,對別人有所包容,也不會有過多的奢望,有驚喜就開心一下,沒有也不會感覺有所失去。
往往這樣的人都是在孤獨中度過的,他們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爭辯、不需要抱怨。他們的樂趣在於自己。
有些時候,我們在生活中不必有看不慣的、不必有過多欲望、不必有過多計較。煩惱就會消失一半兒。任何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軌道運轉,你是你,別人對你沒有義務,你對別人不要有期待,有期待就會有失望。煩惱就自己找上門來。
很多煩惱都是可以避免的,煩惱不是別人帶給你的,都是源於自己對慾望的執著。
這時候餘依凡和丁嘉晴也吃完火鍋了,兩人在商場一邊逛著一邊在探究什麼是美。
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哥特式風格的陰鬱、有人喜歡洛可可風格的華麗宮廷、有人喜歡朋克風格的叛逆狂野、有人喜歡街頭風格的玩世不恭、有人喜歡解構風格的靈感創新、有人喜歡極簡風格的簡練、有人喜歡田園風格的恬淡、有人喜歡中性風格的摩登帥氣、有人喜歡學院風格的優雅清新、有人喜歡運動風格的自由舒適等。
現在由於藝術美學的介入,已經讓衣服不再是衣服,鞋不再是鞋、包不再是包、化妝不再是化妝。每個人更像是可以雕塑的藝術品,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