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發與王茂成兩個民工正是兩中華民工的縮影,顏常武掀起的大時代巨潮給予農民以前所未有的機會與財富,越來越多的農民發財,獲得了他們的祖先根本不能想象的財富!
就拿張大發與王茂成到酒店喝兩盅,換作是在前明,那隻能是過年才有的奢侈行為,在古代普通人想吃肉是件難事,尤其是吃牛、馬與驢,但對於現在的他們來說,已經吃得起驢肉了!
而為民眾帶來了無邊福利的顏常武則一路北上,他的車隊穿過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車隊透過,他在離開城門後,停車回首觀望雄偉的城牆,以他百戰之心早如古井不波,也有一種不勝唏噓之感!
眼前閃過一個個人影: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趙率教、滿桂、吳襄(吳三桂他爹)……這些人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他們都不在了!
活到了新明的祖大壽已在三年前(公元1666年)壽終正寢,還真的是大壽,享年88歲,作為前明到新明的軍頭,北方戰場的柱石,東南王的忠實擁躉,祖大壽受朝廷禮遇,極盡哀榮,封大明一等公,世襲罔替,無論是大明的承天門廣場還是南華的帝國廣場,都為他而下半旗誌哀!
物是人非啊!
當年顏常武初掌臺灣漁村,恰同學少年,即使力量不大,但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毅然將他不多的資本投入到北方抗擊韃靼人的大業,最終功敗垂成,當駐在關外的臺灣力量南移,百萬華人下南洋,而中國的北方則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呼嘯而來的韃靼人衝破山海關,那是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裡的慘痛歷史!
帝君之心,不禁疼痛不已。
唉,有淚如傾!
他向著關城行了個軍禮,吩咐前進!
顏常武北巡,看到了蒼茫的東北大地上人煙密集,農田廣闊,不時見到礦山與工廠。
下農田、觀水利、進車間、到廠礦、訪民居、當然少不得到軍營裡,所到之處,軍民備受鼓勵,黑土地上熱流奔騰!
看到開墾出來的萬頃農田,不是零碎田地,這可是大生產,成片成片的農田直接天邊!
由於是初開發,按顏常武的指示,採取的是股份公司開發,加入的農民在公司中佔有股份是股東而不是長工,工作是為自己,如此勤勞耕耘,加上種植技術普及,生產效率很高。
以往種植技術主要來自經驗,而經驗並不可靠,現在兩中華都有農業技術部門,透過專家與技術員的指導,有的放矢,種植作物更有把握。
時近收穫季節,顏常武走在金色的田間,聽著彙報,十分高興!
他對隨行官員們道:“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都不能放鬆,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保證民眾碗裡有糧食,官員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