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沒有技巧,因此徐晨從頭到尾就沒有參與過引橋和護堤的修建,最多就是隔三差五的騎馬來回在兩岸簡單視察一下,對一些看起來有些問題的地方做一些指導。
另外還有工建署的官員、禁軍進行不斷的巡邏,徐晨每隔幾天也會召集所有工程隊負責的首領進行詢問,使得河堤和引橋建設進展一直都很順利。
徐晨的主要精力主要都放在架橋上。
橋墩修好只是完成了架橋的最基本任務。
當然,也完成了這個橋樑工程中最難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橋體工程,涉及的就是大量重複性的勞動,那就是將大量合適的木木材根據需要處理成型,然後一段一段的架設上去。
眼下整個造船廠十多位木匠和四十多位學徒幫工,每天都在進行的工作就是處理架設橋樑所需的構件。
首先是每個橋墩兩根巨木支撐柱之間,要用木方進行連線加固,防止因為流水不斷沖刷搖晃,導致橋墩位移和變形。
其次是橋墩和橋墩之間,需要用五米長的主樑進行連線,因為沒有螺栓鉚接,因此只能處理成簡單的榫頭互相牽連套接,這個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因為這些主樑都是直徑至少三尺的巨木,就算是晾乾的木材,但每一根也有數百斤重,不光處理起來困難,到時候安裝同樣難度很大。
最後就是鋪設橋面所用的木板。
說是木板,實則就是木方,同樣都是直接用直徑至少一尺的原木用斧頭砍削成為長三米、厚達半尺的厚實木方。
這樣一塊木方重至少五十斤。
雖然徐晨沒有整體測算過所有架橋木頭的總重量,但根據情況看來,最後整座木橋的重量應該十分恐怖。
而這其實也是徐晨故意為之。
因為只有橋樑足夠重,才不會被洪水輕易沖毀。
實際上,徐晨打算在木橋架好之後,還會在每個橋墩上方橋面兩側承重位置放置壓橋石。
這些架橋構件的處理,徐晨一直盯的很緊,特別是主樑,每一根他都要親自進行測量和設計,然後才會交給幾位能力最強的巴族工匠帶隊處理。
至於鋪設橋面的木方,則相對來說要求不高,都是交給其他部落的木匠和一群斜體幫工負責處理。
最近一個多月,一群木匠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徐晨的要求處理這些木頭,如今已經準備了不少,木樑前後已經完成了大半,鋪設橋面的木板也準備了好幾百塊,堆積在河流兩岸看起來蔚為壯觀。
本來若是沒有發現油桐林有大量油桐樹的話,徐晨早在完成河心五座橋墩之後,就會開始一邊處理構件一邊開始架橋。
但眼下,他卻一直都在等桐油運送回來。
這座橋架設難度巨大,為了盡最大可能延長橋的壽命,徐晨決定對整座橋進行一次桐油處理。
現在桐油運送回來了,這個準備工作也就可以正式開始。
當然,兩百多斤桐油肯定遠遠不夠,徐晨也沒想著要像處理木船一樣仔細塗三遍,而是隻打算塗一遍。
但就是這一遍,他相信也會對木橋形成極大的保護作用。
另外後面陸續還會有兩批桐油運送回來,不夠還可以補塗。
而且以後每年都還會有更多的桐油運送到王城,每年都對木橋進行一次塗刷養護,只要橋墩不倒,這座木橋用上個十多年應該沒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