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倧咬了咬牙,對眾臣道:“你們覺得呢?我是想聽一聽使臣大人講學。把五行學說用於具體指導解決朝鮮的內政外交,這很吸引我。若是真的有效,這對我朝鮮是有大益處的。使臣大人若真的對朝鮮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應當配得上太傅一職,也配得上仁川的封地!”
三十多名王公大臣見殿下都這麼說了,有前有後,參差不齊的躬身伏地道:“殿下說的是。”
主要是,仁川是漢城的門戶,在韋總裁看來很很重要。
但是在朝鮮人眼中就還好,因為這個時代的仁川,窮鄉僻壤一片,朝鮮又沒有什麼海貿,這裡人煙稀薄。
“不能帶軍隊來,家丁人數不能超過500人,頂多參照朝鮮的一等功臣。使臣大人不是朝鮮人,無論如何不能要求得到大院君的冊封。”李元翼道。
韋寶點頭,知道自己不是朝鮮人,怎麼樣也不可能當什麼朝鮮的大院君的,能有一等功臣的待遇,已經很滿意了!更何況還能得到仁川,得到朝鮮王的太傅的卓越地位,這已經很可以了。
韋寶忍著笑,面無表情道:“多謝領議政大人,沒問題。”
古代象徵地位高低的爵位,如果只看王爵,細分出來,最高的是皇帝,然後依次是王,大公。
因為朝鮮一直都是中國的屬國,所以它的最高領導人,是要比中國的皇帝矮一級的,所以朝鮮稱為國王,而對應的朝鮮國王的兒子或者比較近的宗室在封號上也是要比中國皇帝的兒子矮一級的,所以他們的封號不是親王,而是大公。
韋寶肯定不能當什麼大公,因為不是李氏家族內部的人。
也不能當大院君。
兩班則是可以的。
反正韋寶身為漢人,不可能在朝鮮出任實職官職。
兩班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貴族階級。
“兩班”一詞指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即“文武兩班”,之後,兩班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
古代朝鮮對貴族或官員的尊稱也是“兩班尼”。
兩班的子弟透過科舉和蔭職取得官位,同時也透過婚姻關係來維持兩班的地位,因此兩班階級具有世襲的特色。
在朝鮮時代,兩班是士大夫以及其家屬集團的代名詞,然而“兩班”一詞的含義本身並非如此。
在高麗時代,將各級官員分為文班(文官、武班(武人,依據各自的等級授予俸祿。由於在朝堂之上,文官站立於東面,武將站立於西面,因此兩班又有東、西兩班的稱呼。
而在朝鮮的太祖大王開國之後,也承襲了高麗時代的舊制,形成了新興的文班與武班,其身份是世代相傳,成為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壟斷了國家一切的利權。
與高麗時代的守舊貴族一般,朝鮮時代的兩班從建國初期就一直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基礎。
在李成桂的科田制改革中,以鄭道傳為首的功臣從舊貴族手中奪得了土地,而建國之後,由朝廷以各種名目授予的田地(科田、俸祿(所謂功臣田,以及兩班私自圈佔、兼併的平民田地,使得兩班財不斷積聚,而政府稅源日益捉襟見肘,兩班的經濟特權造成了國家的貧弱。
世宗時期以來,兩班農莊的擴充套件到了無法抑制的程度,因為兩班的巧取豪奪而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佃農,而擁有足夠的莊丁、奴婢的兩班,由加速對荒蕪土地的開墾、並進一步兼併土地,兩班的財富因此猶如雪球一般越來越龐大。
地方上兩班魚肉人民,獲得鉅額田租,而政治上,兩班也是財大氣粗,因此造成的朝廷綱紀紊亂、社會秩序失調,是不難理解的。
李倧見重臣們沒有意見了,便對韋寶道:“那就請使臣大人直言吧,我答應了大人的提議。”
韋寶一汗,你真的答應了啊?沒有想到朝鮮王和朝鮮這幫超級大臣,真的都答應了?
韋寶本來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就真的只有一個朦朦朧朧的想法而已啊。又要結合五行學說,又要結合朝鮮現在所面臨的內政外交困局。
這麼難的課題,就是讓現代的歷史學者或者國際關係學者,或者很高明的政治家講課,也未必能講出來個什麼子醜寅卯的吧?
韋寶有一點點是盼望朝鮮人能答應,但是更多的還是希望他們被自己嚇到,不敢再擠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