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賬戶裡有15萬美元,按照1986年的匯率,一美元可以兌換8港幣左右,也就是120萬港幣。
此前由於撒切爾夫人在京城「馬失前蹄」,英資大規模撤離港島,導致港股多年萎靡,一直到1986年上半年恒生指數也沒有突破一千點,但是秦浩知道,很快港股就會迎來一波大牛市,直接從一千點飆升到接近四千點,然後就是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美國股災引發了全世界的金融海嘯,港股直接被砸在了地板上。
也就是說,秦浩有足足一年的時間對港股進行做多,然後在黑色星期一之前,把資金全部轉入做空港股。
劉森並沒有詢問秦浩具體的操作,一方面他並不太相信秦浩一個從未接觸過港股的「新手」能透過港股發家致富,在他看來秦浩這次來多半是要交學費的,一方面交淺言深,這種涉及到資產操作的問題,他也不好多問。
「森哥,有件事還是要麻煩你幫幫忙。」
從銀行出來,一行人在附近找了家粵菜館吃飯,餐桌上秦浩對劉森道。
「看,又見外了不是,說吧,什麼事,只要我能幫得上的,一定幫你辦好。」
總體上來講,劉森對秦浩還是比較看好的,一年之內能夠賺到一百萬,說明這個人很有能力,拿著這一百萬全部投入股市,說明這個人很有魄力,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要麼窮困一生,要麼一飛沖天,從小在劉家接受的教育告訴他,這樣的人在起於微末時,值得給予一定幫助,說不定將來就會給你驚喜。
「那就多謝森哥了,我想在香江註冊一家公司。」
改革開放期間,港資企業是跟外資享受同等待遇的,不僅能夠享受減稅政策,銀行貸款也會有所傾斜。
別看這個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但總體上的政策來講,還是很清晰的,國外資產進入內地投資實業,是很受歡迎的,但是如果想要進入資本市場,基本就不要奢望了。
秦浩也不打算移民,總歸在內地要做些什麼,一個港資企業的招牌還是很有必要的。
「沒問題,你打算註冊什麼樣的公司?」
「百貨公司。」
「百貨?」劉森摸了摸下巴,點點頭:「這倒是個不錯的買賣。」
阿寶卻有些驚訝:「阿浩,你打算開百貨公司啊?」
「準確來講,是超市。」秦浩點了點頭。
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濟時代,屬於賣方市場,物資緊缺,像手錶、腳踏車、電視機這些工業品,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只要有貨就不愁賣,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廠商不思進取,既不投入研發技術,又不研究市場。
而隨著雙軌制的實行,內地的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原先的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老百姓買東西有了選擇,對商品自然也就有了更多樣化的要求,能用就行那一套,已經吃不開了。
不過此時,老百姓的選擇權並不完全在自己手裡,而是在百貨公司,老百姓是不會有耐心隔著一個個櫃檯,去研究一樣商品究竟哪裡好的,基本都是百貨公司推什麼,就買什麼。
秦浩很清楚,百貨公司這種銷售模式,早已落伍,超市的出現會迅速淘汰掉這種將產品跟顧客隔開的銷售模式。
顧客需要更輕鬆、自由的購物環境,而不是隔著櫃檯聽銷售在那喋喋不休的推銷。
「阿浩,你什麼時候在內地開超市?」劉森來了興致。
秦浩搖了搖頭:「嗯,我打算先在香港做出一個成功模板出來。」
要想在內地開超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此時社會上關於姓資姓社的爭論有愈演愈烈的架勢,各地政府對外貿訂單這種賺老外
錢的會比較重視,像超市這種賺自己人錢的企業,肯定不會那麼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