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那些沒有放下武器的,秦浩可不管他們究竟是遼人還是北地漢人,一律格殺,在戰場上沒有仁慈一說。
有了足夠的船隻,秦浩絲毫不在渤海港停留,順著漳水沿途而上,很快就來到直沽寨,也就是後世的天津。
燕雲十六州的面積廣闊,地廣人稀,而遼國本身又是遊牧民族,人口並不多,所以沿途的城市並不多,秦浩也懶得去攻打,兵貴神速,他的目的是直抵幽州後方,而不是攻城拔寨。
直沽寨是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在這裡改道入海,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定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
唐朝時期在蘆臺開闢了鹽場,在寶坻設定鹽倉。唐朝中葉以後,直沽寨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
遼國本身是遊牧民族,對於鹽的需求非常大,原本最開始遼國最大的鹽場在瀛洲,但是檀淵之盟後,瀛洲被宋朝收復,直沽寨的鹽場就成了遼國最大的鹽場,自然派了重兵保護。
何況直沽寨還是幽州門戶,鎮守直沽寨的乃是遼國大將耶律楚臺,手下統帥著兩萬精銳騎兵,其中還有五百皮室軍,這可是遼國戰鬥力最強悍的特種部隊。
秦浩手裡沒有騎兵,面對這樣一根硬骨頭,很難嚼得動,思慮良久,秦浩把目光放在了鹽場上,耶律楚臺奉命看守鹽場,必然不能讓鹽場落入他人之手。
攻敵之必救!
很快秦浩就制定了一套作戰方桉,先是讓人混入鹽場,跟裡面的鹽工取得聯絡,自古以來,鹽場就是一個吃人的地方,相比礦場也不遑多讓,死亡率居高不下。
鹽工的戰鬥力也往往十分兇悍,黃巢、張士誠、方國珍都是靠鹽工起家,這些鹽工長期受到壓迫,為了活命一有機會自然會奮起反抗。
秦浩的目的就是挑動鹽工造反,裡應外合,將耶律楚臺這股精銳騎兵完全吃掉,削弱幽州地區遼軍的有生力量。
直沽寨鹽場的鹽工絕大多數都是漢人,還有一部分遼國從高麗和一些滅亡小部落抓來的奴隸,雙方約定好三日之後起事。
秦浩也趁著這個機會在周圍進行了佈置,鹽場所在的位置三面環海,只有一面通往陸地,距離鹽場十里之外的一個不知名小土坡,是秦浩為耶律楚臺準備的葬身之地。
三日後的子時,鹽場礦工在秦浩親衛的帶領下,拿著鎬頭、鐵鏟、錘子之類的工具砸死熟睡的看守,同時點燃了馬廄,一股火焰沖天而起,在寂靜的夜空顯得格外耀眼。
耶律楚臺反應十分迅速,帶領一眾騎兵很快就來到了鹽場,然而秦浩的親衛早就做足了準備,將燒得滾燙的鹽滷倒在鹽場周圍,騎兵的戰馬吃痛摔得人仰馬翻。
耶律楚臺暴怒,卻也只能下令讓一部分騎兵下馬衝進鹽場剿滅叛亂。
然而耶律楚臺低估了這些鹽工的戰鬥力,雖然武器落後,但鹽工們一個個悍不畏死,作戰英勇,遼軍竟然陷入了苦戰。
就在此時,忽然一陣擂鼓聲震得耶律楚臺心頭髮顫,他很清楚,只有宋軍才會用這種鼓聲作為攻擊訊號。
如果是平時他壓根不會把羸弱的宋軍放在眼裡,但此時,宋軍的出現卻讓他大驚失色。
一具具火把照亮了遠處的天空,宋軍的呼喝聲由遠及近,那整齊的步伐踏在了每一個遼軍士兵心裡。
他們很是疑惑,不是說宋軍很弱嗎?這是一支弱軍能夠展現出來的氣勢?
秦浩已經將鹽場團團圍住,最前面一排是舉著巨盾的步兵,藏在他們身後的是長槍兵,一根根閃著寒光的槍頭從盾牌縫隙中探出,槍頭另一端抵住地面,槍身用的是白木杆,擁有極強的任性,哪怕是數百斤的馬匹衝擊也很難讓它折斷。
在長槍兵後方則是弓弩手,弓弩呈現四十五度角面向天空,他們已經做好了拋射的準備。
耶律楚臺不愧是遼國大將,瞬間就做出了反應,紅著眼睛看了一眼還在鹽場奮戰計程車兵,調轉馬頭,大喝一聲,所有剩餘騎兵跟著調轉方向朝著秦浩的軍陣衝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