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半島的沉沒,不能說和核彈的攻擊毫無關係,但是,卻絕對不是被核彈所炸沉的。
看著下方的城市,齊麟不由得想到了一本舊時代挺有名的。
《上海堡壘》。
在那本里,上海市由於遭到外星人的攻擊,必須得使用一種具有防禦能力的能量泡來作為盾牌,一開始,在能量泡的庇護上,戰爭僵持了好幾年,但伴隨著外星人日益激烈的攻擊,能量泡的防禦開始漸漸變得捉襟見肘,多次出現被擊穿的情況——能量泡已經不再是堅不可摧的盾牌,它搖搖欲墜,隨時都可能會崩潰。
沒有辦法,在生死存亡之際,掌權者只得打出了最後一張底牌——陸沉計劃。
將整座上海堡壘都沉入到地下,將原本呈現半球形的防禦罩扁平化,這樣一來,可以大大地增加“泡泡”的防禦強度……雖然這個計劃會導致很多的人犧牲,但是從當時的局面來看,卻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而眼前這座沉沒的九龍半島,卻是和之中的上海堡壘,有著諸多的雷同之處。
“如果說九龍是華夏方面主動進行將其沉沒的話……似乎這個問題……就可以解釋清楚了!”
眾所周知,核彈在爆炸的時候,威力最大的直接殺傷因素便是衝擊波、光輻射和早期核輻射,至於放射性物質的汙染,雖然在核爆過後會造成更大的後患,但是在瞬間破壞能力方面卻是不如前三種因素的。
而水體,卻正好是用來抵禦前三種殺傷因素的絕佳屏障。
將城市沉入到了數十米深的海水之中,體積龐大的海水便可以在核爆是吸收大量的衝擊波和早期核輻射,至於帶有大量熱量的光輻射,那就更別說了……維多利亞灣和南海相互連線,本身就是一個體積龐大的巨型水體,大量的海水被蒸發會帶走光輻射所釋放出來鉅額熱量,而在幾十米深的海底,溫度甚至都不會超過五十攝氏度。
可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另外一個問題又出來了。
據齊麟所知,由於地質原因,香港島、九龍半島以及新界並沒有興建任何一個大型公用避難所,在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夕,香港的居民大部分都已經遷往了內地,整座城市內算上軍隊恐怕也不到十萬人而已,那又為什麼要用這種手段將城市給保護下來呢?
九龍確實是一座極其繁華的城市,這沒錯,可是比它更重要的帝都、魔都都沒有實行陸沉計劃,甚至連就在九龍邊上,繁華程度更甚一籌的香港島都在核彈的轟擊下成為了焦土,單單隻有九龍半島透過陸沉保全了下來,這也實在有點說不通啊。
會不會是時間不夠?
齊麟想了想,覺得這個可能性基本為零,單論優先順序,香港島肯定是要比九龍半島要高的,而且九龍作為一座半島,在陸沉計劃的實行方面難度肯定是要更大一些的——它必須先將陸塊切斷,將整個半島從大陸上分割下來,然後破壞半島正下方的大陸架,同時抽出大量的海水……其工程量,完全不亞於建造一條圍繞整個華夏國土邊界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