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事,他對唐易亦是萬分推崇。
“道兄捧煞我也!”唐易推辭道。
一時間眾人皆不由大笑。
“只怕佛門此次要有些惶惶了。”柳瑤依鶯聲輕語,似是無意間瞥向西邊一密林之處。
那密林幽深寂靜,隱隱有些廣法浩蕩,正是一眾佛門之人聚集之地。
“惶惶不安,不知是否,心有不甘斷然是真。”程孝先淡淡而言。
自論道之始,這些人就於那邊集聚,認真程度並不亞於道門修士,居心何在自然瞞不過諸人,但他們怕是也無隱瞞之意,堂堂正正倒也顯出幾分磊落。
“不甘又能如何。”林立可笑道。
說到底佛道之爭比拼至最終,還是要看各家實力,若因不甘便能成事,怕也不會糾纏至今而不得結果。
……
一番休整,唐易又緊接以“太玄之論”作述。
“天人合一”與“太玄之論”相輔相成,重新闡明瞭道韻內涵之本,以及達身、達性、達意、達道,內容玄玄,雖非練氣修行之功法,卻是修心明念之妙門。
道家不同流派,不同傳承,縱然一種道論註解便甚為繁多,尤其此界中更有諸多不全之處,導致一些道論偏激謬誤。
唐易這三月以來,與幾位宗師相論相斧,便是將其中自修、逍遙、明誠、儘性等一一重作詮釋補充,較之以往單從一處或幾處偏論,更為深刻全面。
……
……
如此詮釋之講,漸深漸遠,星夜白晝往復交錯,眾人入神而感,不知日月曾幾時逝去。
及至後期,雖絕大多數修士只是聆聽而習,但亦有修士起而發問,這些人雖是不多,卻各個皆為宗師人物,其中不乏提出一些全新思路,見解獨到,甚至將唐易所述不全之處作些補充。
這些思路彙集聚合,竟然比唐易百年之悟更為磅礴!只是不同理念相互融合,縱然有共通之處,也非易事,唐易不僅要保持原有思路不被幹擾,還要與他人詳盡辯證。若非他出身太玄,根基渾厚,又得林立可等人輔助,怕早已力不能支,不過雖是疲憊不堪,卻也大有收穫。
如此盛會而論,經過諸位宗師數月反覆精心討論辯詰,太玄理論已然趨於完善,在場群修更是認同有加。
雖說不同之人於道統有獨到見解,細微之處仍持有別念,但於宏觀角度卻毫無存疑可言。
總體來說,此番同統道論算是基本完結,隨著時間推進,其無窮妙益便能普惠天下道門及後輩修士!
諸修不禁心神喜悅,共慶盛舉!